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与结构形式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由于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目等要素构成,只有在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组织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心理、直线与螺旋等结构形式编排,才能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日本学者斋藤喜博称之为“教学的生命”,事实上没有提问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同时,提问又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许多教师虽然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缺少有  相似文献   
13.
孙泽文 《辽宁教育》2012,(15):23-25
学习者中心课程是一种以学习者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编制的课程,知识的"参与者理论"是该课程的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而是需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学习者中心课程的设计强调自主、自由、尊重与活动等,其设计形式主要包括儿童中心设计、活动——经验设计、开放教室设计和人本主义设计。  相似文献   
14.
左菊  孙泽文 《教育与职业》2012,(12):135-137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时都要面对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在明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这个概念是从教学现象、教学问题以及教学实践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学教学"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活动;只有明确这样两个问题后,才能对大学教学论的内涵进行解读与定义。帮助实践者对他们的信念和实践的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将自己从不合理信念和误解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地方大学要为基层社会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即人才类型与主要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从类型而言,地方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社会人"人才;主要标准指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身心发展、知识能力等方面素质应当达到的水准。地方大学规格设计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人才的"社会"属性,突出知识的应用特色和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发展的特点,强调人才服务基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岗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互动教学是在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基础上,经由历代教育家对其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而发展形成的。国内关于互动教学的论述偏重于经验性的描述,但哲学底蕴极其深厚,反映出教学的一些内在规律;而西方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就当代研究而言:多元文化观和社会互动理论对国外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主要取向于师生互动行为的实证研究;而国内互动教学研究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探讨,但忽略了学生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课程改革无法绕过的专门领域和特殊工作。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范围,可分为完全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依据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课程选择等六种类型。校本课程开发没有固定的程序,但具有一般的流程。它包括明确理念、情况分析、制定目标、设计方案和实施与评价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9.
一、何谓课堂互动中的学生学习障碍 互动教学集中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些先进理念,被誉为最富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中还存在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成为制约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消解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