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2017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按照语文课本的编排顺序进行的,不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的.即是说,进行哪个观点的教育,是由教材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样,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篇不同的课文都需要用同一个观点去分析研究.那么,同一观点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先后多次出现,每次出现的区别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者胸中有全局,安排好教学的层次.再者,不同的观点怎样安排教学的顺序,也有个层次问题,这是因为课文有难易之分,理论有深浅之别,观点的运用有繁简之异.由此可见,安排好语文教学中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层次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层次安排得当.则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实践证明,下列几种教学层次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42.
语文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材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即除了少量的知识短文外,全部教材由一篇篇作品组成,而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讲解。因此,语文学习是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阅读,从中吸取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喂”给学生。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并不意味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上通往知识大门的正确道路。就这个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一、组织学生归纳共性从若干个别现象中,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一条探索知识的途径。教师把几篇或几段文字拿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分析、概括,从中归纳出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办法远比教师生“喂”硬“灌”式的讲授生动活泼得多,深刻透彻得多。通过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探索知识的方法。例如我们讲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翻阅已经学过的《一件珍贵的衬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草地晚餐》等几篇课  相似文献   
43.
《分马》教学实录(上)宁鸿彬时间:1995年12月20日任课教师:宁鸿彬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按常规做练习。生(1):(朗诵《鸟呜涧》)师:好。生(2):(朗诵《春望》师,不错。生(3):(朗诵《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4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率先改革,出现了空前蓬勃的局面.全国各地创立了不少教改流派,形成了一支支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队伍,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教改先进人物.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予示着"七五"期间将是中学语文教学大面积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条件  相似文献   
45.
变通性又称非僵硬性、灵活性,这是吉尔福特提出的求异思维的第二特性。变通的意思就是不拘常规灵活运用;依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应变。作为求异思维特性之一的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说就是思考问题时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依据现成的材料,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的思考,提出脱俗的见解。变通性的重点是个“变”字。变通性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46.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时,只有把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读懂,才能够读懂全篇。因此,培养学生读懂段落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多数文章都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的,就表达思想感情而言,全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但是,话不能一口气全说出来,而要一层意思一层意思的有步骤的有条理的表达。段落,正  相似文献   
47.
年级:初中二年级。执教:宁鸿彬。课时: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今天讲《有的人)。(板书:有的人)请看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①:老师讲过,对作家介绍的了解,应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去掌握。预习提示讲了名:即作者臧克家;时:作者出生于1905年;地:作者籍贯山东诸城;评:当代作  相似文献   
48.
其二,中心句在导引性语句之后。例如: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螯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螯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螯;一螯,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一段是写自己不大喜欢蜜蜂。段落开头的那句话。是为了引出“蜜  相似文献   
49.
一九五五年,我中师毕业后走上了讲台,就象孩童学步,在教学的道路上歪歪扭扭地走着。二十八年来,我绕过弯,迷过路,但也使我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锻炼得步伐渐近平稳。回顾往事,我时常想起这段从学“教”到教“学”的里程。  相似文献   
50.
语文课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去教,因为教语文课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课是用课文文本去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大体上包括用课文教语文知识,用课文教阅读方法,用课文教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