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2023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中国语历史文法》是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的重要著作。但其中也有可商榷或补充之处。书中说,近代汉语中没有“ABAB”型后带“儿”的现象,其实,《金瓶梅词话》中有4例,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有这种语法现象;书中又说,近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带“儿”尾后后面没有带宾语,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但现代汉语方言(如山西,陕西)中有这种现象,这可补太田先生此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萧红耘同志在《“频繁”不可以写作“频烦”》(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下文中的“频烦”一词用错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三个方面,论述语言类课程群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近代汉语中同"连"字有关的五种格式."连×是×"有多人分析过,而后面几种格式,很少有人提及."连×似×"中的"似"和"是"音同,"连×递×"和"递×连×"也是一样的意思,只是"递"和"连"的位置调换了一下."连×连×"和"连×是×"也是同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有+着"的说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欧化"用法,汉语是在"五四"以后才产生的;也有的虽未说是"欧化"句,但说是"五四"以后才产生的现代汉语用法.其实不然,在明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就已有人运用;在清代的白话小说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19.
老九同志在《〈语文知识〉语病拾零》(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坦露”一词使用不当,应为“袒露”。(第40页)笔者以为“坦露”不误。首先,《汉语大词典》既收了“袒露”,也收了“坦露”。“袒露”有三个义项:①脱下上衣,露出身体。②暴露,  相似文献   
20.
马中礼同志认为《战国策》中“坐行蒲服”的“蒲服”即“匍匐”不一定准确,他以为“蒲服”应理解为“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并说,“匍匐”直接写作“蒲服”的例子还从未见过。(《“蒲服”并非“匍匐”》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第3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