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8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82.
中国教育史既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又是一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还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具有展现性、思辨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等4个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应将中国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大阶段,突出学材的特点。《中国教育史》的教学应当突破史料引证式、知识讲授式、记忆理解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理论思辨式、交互讨论式、考察体验式、探索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做到传统技术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6w-w、六结合、两维论等方法论原则,运用新技术手段以及具体的方法技术;还应当突出优秀教育传统、教育文化及教育人物的教育精神、教育思想和教育品质,使其在新一代教师身上得到体现、弘扬和升华。  相似文献   
83.
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转型的背景下,清末民国时期外语教学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一些共性,分别为:教学机构多种多样,渐趋完备;教学目的为我所用,彰显个性;教学内容借鉴英美,中西交汇;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争鸣不绝;教师主体地位彰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4.
1973年9月,我被推选到我的小学母校之一①——贵州省石阡县北坪公社北坪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迄至今年9月,从事基础教育已经40周年了。弹指挥间,感慨万千。是记于后,权且作序。  相似文献   
85.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价值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一线教师缺少足够的机会参与课程设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能够保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能使课程更多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课程设计权利主要通过外赋权和内赋权两方面共同作用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6.
本土课程教学论,是指中国传统课程教学论与外来课程教学论融合而创生出来的兼具本土特质和外来特色的符合中国课程教学实践的课程教学论。目前,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其建构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一是指本体性的普遍原理,二是指原生性的思想基础,三是指丰富性的思想资料;实践基础一是指中国本土课程教学的现实土壤,二是指中国现实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所拥有的相当成熟的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理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7.
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问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需要把握价值,重视“问学”;创设情境,激发“想问”;转变观念,鼓励“敢问”;明确要求,促进“会问”。  相似文献   
88.
教育与文化具有同质异形性。文化是母教育是子;文化是质教育是形;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教育对文化的依赖与适应表现在教育的知识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管理制度以及价值观念方面;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与超越不仅表现为传存文化,更表现为选择、调控、整合、创生文化,推动和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9.
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课程范式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课程建构性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杜威可说是课程建构性思想的先驱。在其后的“课程开发范式”中,课程建构性几乎被遮蔽和扼杀。随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及后现代思想的影响,课程建构性思想在“课程理解范式”中才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90.
一、转型的晚清书院成为近代学校建立的重要基础 近代学校不只是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更体现了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化,"是在中国原有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1](P19)."晚清书院数量很多,发达省份几乎每府、州、县都有三四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