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教育   3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教学循环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新的视角看待教与学之关系。与传统的线性教学观不同,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看,教与学之间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这一循环过程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师生的相互理解。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师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即师生关系动态化和教师权威关系化。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宇宙中。一方面由于我们的人性使然,另一方面又由于语言的使用,我们给那种复杂性强加了许多限制。在从开普勒(Kepler)和伽利略(Galileo)一直到现代的经典西方思想中,减少复杂性一直是一个关键因素,而且产生了重大的科技突破。尽管如此,我仍然提出,在我们当前的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和技术取向的时代,简化作为一种思想惯习不再像过去那样有用了。在我们看来,复杂性理论激励我们认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而且也能够让我们把一些内在于任何情境之中但又不能看到的可能性视为创造性潜能。转变人的态度,从"减少"复杂性到"拥抱"已经存在于关系和互动之中的一切,可能会导致复杂性思维,幸福地与神秘共生。  相似文献   
13.
自主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是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自主是相对于完全依赖教师指导而言的一定程度上的独立,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绝对的学习者自主并不现实。教师合理有效地介入,是促使学习者自主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条件,是真正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并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前提。“支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释在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本文阐释了“支架式”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和支架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构建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型教师知识迫在眉睫。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具有整合性、情境性与德性等特征。新的教师知识的发展需要如下对策:以人格教育为本的通才教育、注重教师个体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精彩观念的诞生,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形成民主的课堂文化。教师应掌握倾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是理解型对话教学和言语型对话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的课堂中的言语型对话教学模式的突破,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和社会文化原因造成的不利于对话教学的状况。学习日志和教师回应的写作是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受“科技理性”支配的教育观视教学仅仅为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难以确立。只有当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才能挣脱“唯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多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确立能够重视人的价值和经验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当前普遍存在的课程理解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独断型理解观。这种课程理解观认为教师的教学讲解和课程理解是分离的,当前教育创造性的缺失与这种独断型的课程理解观密切相关。而探究型课程理解观则认为教学讲解和课程理解是内在统一的,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解释学循环,并且以追求师生的精神自由为其鹄的。  相似文献   
19.
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是理解型对话教学和言语型对话教学的有机结合.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和社会文化原因造成的不利于对话教学的问题,是对传统课堂中言语型对话教学模式的突破。学习日志和教师回应的写作是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的核心问题,应该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后现代知识范式的确立,教师解释亦有重新正名之必要。教材理解和教学讲解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形成一个解释学循环。在后现代知识范式下,人们应从描述性、阐释性和规范性这三个方面对教师解释进行分析。教师解释要尊重知识的原创性,其适切模式是实践智慧而非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