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宝强 《体育科学》2012,32(5):92-96
寒食节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许多唐诗对该节日进行了描述。唐诗在描写寒食节时多以哀思、伤时为基调,但有众多诗篇却描写了与该节日气氛迥异的体育活动。通过对有关寒食体育活动唐诗的分析,解析该类唐诗的审美情趣,阐发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末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本文通过对幼童留美期间的棒球活动进行分析,探讨美国棒球文化对幼童的影响及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为当前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比较和扬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时期的宫词对宫廷少女的游艺活动进行了一定篇幅的描写,体现出了一定的运动之美,即跃动的画面、灵动的形象、律动的情节、涌动的意蕴等。这些作品刻画了在皇宫这一禁锢环境中游戏着的宫女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时期的宫词对宫廷少女的游艺活动进行了一定篇幅的描写,体现出了一定的运动之美,即跃动的画面、灵动的形象、律动的情节、涌动的意蕴等。这些作品刻画了在皇宫这一禁锢环境中游戏着的宫女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向中国传播和中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历史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历史人物既包括一些外国人,如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军人、商人、外交人员;也有许多中国人,如驻外使节、出访人员、华侨、留学生等.其中,留学生是与中国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清末的留日学生群体中,较早地出现了体育专业留学生.在这些负笈东瀛的留学生中,徐一冰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徐一冰生平简介徐一冰生于1881年,原名益彬,又名逸宾,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喜诗文,21岁中秀才,入南浔高等小学,正式接受学堂教育.平时威武而严肃,又喜武事,常习射、角力.1903年,为响应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兴办"养蒙学塾",发展地方新式教育.1905年远涉重洋,赴日本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并加入同盟会,"极力鼓吹革命".1907年学成归国,先后担任上海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中国公学等学校体操科教师.  相似文献   
16.
地方行业特色大学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受限于一元制治理主体、双子科层化治理结构、"大行政、小学术"的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和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等问题的束缚,使高校陷入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主动性不高、固化科层组织影响效率提升、创造力受制于行政权力、发展特色不彰等困境.为此,高校要从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主体、科学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构建地方行业特色大学的多元共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汉代百戏中的体育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我国古代百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论述汉代百戏中出现的体育活动,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汉代百戏的形成和兴盛,对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论述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展的体育史研究活动进入了全面振兴、快速发展时期。章主要采用献资料法,总结这一时期体育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同时分析其不足,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体育史的研究和探索,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简要论述古代和近代我国体育史的研究状况和特点,为中国体育史的系统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