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对粤港电视剧作品十年间影响因子的研究是一个内涵宽泛的命题,本文从广告、符号和文化意义的角度,在仔细梳理两地电视剧融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地电视剧发展的不同路径,试图从广告、符号以及文化的角度,深层剖析粤港电视剧作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文化也已成为一种普通的而作用很大的文化形态,根据其作用、特点及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1.电视文艺,它作为电视文化中一般的形式出现,既表现出通俗的文艺特征,也显示出雅文化的特征;2.电视教育,构成电视文化的又一种形态,具有“选本”文化的特点;3.商业形式,电视文化的商业性远远超过以往一切文化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3.
<正> 影视艺术欣赏是整体艺术欣赏的一部分,整体艺术欣赏在心理范畴中具有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欣赏同样具备,既然艺术欣赏是主客体的一种对应关系,是一种感觉、思维的精神状态,那么,对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的解剖将是窥见影视艺术欣赏秘密的重要环节,在心理层次上与这个环节相关联的因素有情绪波动率、接受定向与接受心境.  相似文献   
14.
1.影像是电影的基本构成形态,这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是最复杂的命题,简单在于影像映出的形式令人一目了然,复杂则在于要解释清楚何谓影像及其美学价值、文化意义等都是困难的.诸如影像产生的心理依据,影像在电影中怎样构成社会形态、影像观念、影像文化等命题都是解开影像之谜的关键.如此,必须先从生理——心理角度绘出影像与视知觉的一般关系,然后才能绘出影像多姿多彩的"社会——美——文化"的面影.  相似文献   
15.
陈智勇  戴剑平 《新闻界》2012,(15):28-31
电视对广播与网络元素的吸收及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声音元素的突出地位;由风格引发的表现空间的拓展;受众接受习惯、接收时间的开拓;受众反馈形式的多样化;受众通过网络达成的全方位互动。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以来,TVB电视剧的影响力日益提升,TVB电视剧文本"生产"是其制胜的关键。相关性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徒制"与TVB电视剧生产机制的准确定位;二是市场化的受众心理需求与TVB电视剧文本生产的契合。源此,在与内地电视剧文本单纯的"创作"观念相比较的意义上,TVB电视剧的文本生产就具有了观念和实践的双重价值,进而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化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作为一般文化形态的电视文艺。在适应观众心理需求的意义上 ,电视文艺是通俗文化和雅文化的合成性变异 ;二是作为选本文化的电视教育形态。选本是一种互动的文化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选本与反选本的统一 ;三是作为商业形式的电视文化。其存在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态 ,且表现为直观性、伴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电视教育是电视文化的一类基本形态,具有"选本"属性。选本是一种互动的文化形态。电视教育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存在着"选本"与"反选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地创造信息、吸收信息、传播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历史。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从印刷术的问世到电信和广播系统的建立,都与信息直接联系在一起。今日世界,电子计算机传递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等正在引起一场新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势必对经济等领域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无庸讳言,这种冲击波也将使政治、文艺等上层建筑领域发生变化。在我国,要达到全面的电脑化,还有一段距离,但科技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四、五年内个  相似文献   
20.
在电影创作背景和艺术理想的意义上,电影导演黄建新、冯小刚的共同处又是他们差异性的出发点。主要表现是:在总体观念一致的前提下,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观念和属性的理解的切入点不同;在他们的电影作品表现出思想主旨即都市意识在总体上的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对都市意识在分类和层面意义上的不同理解,如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不同理解及其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