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笔者对他的新的校勘  相似文献   
42.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精辟地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叙陈正甫会心集》)古代诗文中不少佳作,往往逸趣横生,难以言传,只有反复涵泳体味,才能获得会心悟解。比如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连处在归氏对立面的王世贞也不得不叹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这“风味”里就蕴含着美得动人的文趣,需要我们披文入境,领悟真谛,沉入美的享受。绘境蕴理的理趣作者落笔交代项脊轩的来历,细致刻画了它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修葺前,窄小、破旧、昏暗,不堪人居;修葺后,辟窗砌墙,种植花草,改造成书房。作者身处陋室,悠然自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