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人生,要五味俱全才算精彩。遭遇到一点点小的磨难并不算失败,高考所经历的一些挫折不妨也看作一道别样的风景!要知道,幸福不止用一种方式来“拜访”我们。  相似文献   
52.
至2002年底,上海市中小学“校校通”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相关报道见本刊2002年12B刊中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一级的“校校通”。在可喜可贺的同时,一个更加迫切的课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校校通了,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相似文献   
53.
分析去年1322名“自愿落榜”的离职考生情况后,我们发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一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读了大专就一定要干白领,否则就丢“面子”。二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问题,影响了学生报考的热情。加上目前上海高职的收费比普通院校的本科收费还高,这种现象,加剧了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困惑。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如何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目前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54.
方有林 《上海教育》2014,(28):65-66
一部文言文教材在20年间印行37版,今天听来简直是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著作者是民国时期江苏泰县的林景亮,一位并未享有盛名的小人物。推出这一奇迹的则是声名大振的中华书局。校阅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编辑沈颐,是我国率先撰写小学国文教授论文的国文教学奠基人之一。 当我们凝重地用历史的眼光,认真地拜读这部远在我们出生之前就供我们祖辈学习过的教科书时,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与羞愧交揉之感。  相似文献   
55.
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建设,不囿于开设一门必修“课”,而是要开发满足在校四年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一系列“课”,保证有语文学习不同需求的学生随时能进行语文学习、接受指导。大学语文必修课要强化能力训练的主线,注意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衔接;选修课要突出服务学生的多元语文学习需要,注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活动课要主动介入校园文化建设,策划和营造校园内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56.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早已为大众接受,关于“语文”两字的解释,别说大众,就是语文教师也未必完全清楚,这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如果学科性质定位不清,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何教学也成了问题,一线语文教师对此多有困惑。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沪上三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5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古老文明大国之一,从而,也就有着以自己民族语言文字作为经典载体,延绵数千年悠久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然而,我国古代教育毕竟没有专门设立"语文"这门学科,也谈不上形成了什么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前学科"时期一系列文明异化的现象,促使清末大批贤达有识之士对"新学"的热望、追求和推进。他们强烈不满沿袭了数百年来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陋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深刻剖析了当时空谈义理、崇尚空疏的现象,  相似文献   
58.
一线的语文教师经常抱怨中小学生习作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对此有不少归因分析。诸如: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阅读量比较小、获得的信息少;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足够的、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刻性;等等。这些分析都从不同侧面或不同程度上找出了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无一定道理。但是,笔者从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上述问题有所改进的情况下,仍然难于写出中看又中用、令读者乐于接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59.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切方法和手段皆归属于修辞活动,包括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语法是组织语言的秩序和手段,是解决语言是否正确的关键,而修辞主要解决语言"好"与"不好"的问题。因此,修辞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提高语文的使用水平。把修辞学习和训练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修辞的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本刊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连载至今已经有五期,我们也欢迎有更多的读者来函来稿参与到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60.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分科意义的教育,自然也就没有独立的国文学科,国文教学内容包容在混合型教育之中。清末,改书院、倡实学的浪潮逐渐高涨,将西方分科教学模式传入华夏,分科教学从最初侧重科学技术教育逐步拓展到其他学科。国文科独立设置经历了“呼唤设科”一“应运而生”一“全面成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