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晏红 《家庭教育》2006,(11X):9-21
孩子怎么总是喋喋不休地问问题, 孩子怎么总是喜欢和别的孩子比这个,比那个, 孩子怎么总是倔倔地爱和我闹别扭, …… 现代父母很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而心理健康的前提是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82.
难题举例一个男孩儿很文静,从来不惹事。一天,班里一个“刺头”同学的书从桌面滑到地上,正好这个男孩从这里走过,凑巧一脚踩在书上,他赶紧边捡书边道歉。“刺头”不由分说使劲用脚踹了他的肚子,痛得他眼冒金星、直不起腰来。妈妈听后非常心疼,问孩子为什么不还手?他说,如果还手的话,同学岂不是也很疼?而且自己可能要受老师的批评,老师教育我们不能打架。妈妈百感交集:文质彬彬是否就容易受人欺负?不会还手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受到伤害怎么办?以牙还牙是否就意味着缺乏宽容?孩子们之间打架,赢了则伤害别人的孩子,输了则伤害自己的孩子,家长到…  相似文献   
83.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2):21-22
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大女儿获得诺贝尔化学家奖,二女儿是音乐家和传记作家。我们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做科学家,但我们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做妈妈。  相似文献   
84.
晏红 《家庭教育》2007,(7S):7-37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都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那么天下父母就会少许多担忧。[编者按]  相似文献   
85.
晏红 《家庭教育》2007,(1S):22-22
用巧妙的方法培养孩子从小就学习情绪管理.就相当于给孩子一把感受和珍惜人生之幸福的钥匙。[编按]  相似文献   
86.
晏红 《家庭教育》2008,(11):26-27
鸣鸣15岁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妈妈的烦恼也增加了。妈妈说这孩子越长大越冷漠,小时候跟自己无话不说,现在,孩子的话越来越少,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可是同学一来电话,他有说有笑能聊上一个小时。更让妈妈伤心的是,儿子知道关心自己却不关心父母。有一次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儿子饿了自己出去买了吃的,还在外面玩了很长时间,回家之后既不问妈妈的身体怎么样,  相似文献   
87.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在教学中主要用实验来探究规律,运用实验手段来研究问题,在实验中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感性认识,并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巩固学到的知识,实现正迁移。实验的器材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我们身边的物品和器具等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推门、抬东西、跑步、划  相似文献   
88.
晏红 《家庭教育》2008,(7):48-49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天,儿子的舅舅送给他一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妈妈说这本书多么多么感人,恰巧央视要播放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妈妈鼓励儿子在学校抓紧时间写作业,争取每天都看两集,并答应陪他一起看、一起讨论剧情,儿子特别高兴。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儿子看得哈哈大笑,后半部分进入残酷的战争,他的心弦开始随剧情绷紧,最后可爱而勇敢的姑娘们一个一个牺牲在战场上。  相似文献   
89.
晏红 《母婴世界》2011,(8):82-84
一个科学家认为对自己最有益的影响并不是所接受的学习知识,而是自己人生最初的研究经历。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回忆幼年的一件往事:“我五岁时.获得了一生最藿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地惊奇地观察下出现了一只蝴蝶。”宝宝正处于这个最初的阶段.他会是个未来的科学家吗?  相似文献   
90.
晏红 《母婴世界》2011,(10):84-86
很多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宝宝总爱跟在比自己大的孩子后面玩,却对和自己一样大的或者比自己小的孩子“不屑一顾”。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好不好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