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0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目前,科学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教材研读,存在着浅读、偏读、过度解读等问题。 有些老师对于自以为很熟悉的内容,研读时往往浅尝辄止,不深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照本宣科。有些老师研读教材时热衷于寻找其中的“新”与“奇”,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独到发现”,却淡化了教材编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如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挖掘“往水里放回形针”的现象,在《解释》一课中探究一幅小鸟脚印的多种原因等。  相似文献   
62.
曾经听过这样几节课:教学《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某老师详细介绍了死海的地理环境、面积大小、成因、医疗效果等;教学《水的溶解》,某老师向学生介绍本地区水资源分布和污染情况,还呈现了自己的调查;教学《登上月球》,某老师花很大力气解释“阿波罗十三号”太空事故的真正原因,还放了一部电影《阿波罗13号》……  相似文献   
63.
一个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的现场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他说:“我们来做一个小测验。”说完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又取出一块块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快要高出瓶口,他才问道:“瓶子满了吗?”  相似文献   
64.
2006年11月,在“全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李田英教授介绍了台湾科学教育发展与沿革,一股清新的海岛之风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会后,我细细阅读李教授留下的资料,对台湾自二战以来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发展与沿革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5.
很难说得清楚,哪一本书对我以及对我的教学主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细细地梳理一下,却发现有一本书竟然悄悄地伴随着我走过了八年,八年里我把这本书先后读了五遍,其间不经意地随手翻阅,或者为了查找资料而专门阅读  相似文献   
66.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看见那个鸟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一点都不知道。”我回答。“那是一只褐色的、会发喉音的画眉,你父亲什么也没教你吗?”  相似文献   
67.
探究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然而,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上的材料,无暇顾及老师的提醒或指导。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实践证明,有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相似文献   
68.
69.
从美国回来快半年了了,整个人还沉浸在旅行的思绪中,似乎不愿回到周遭的现实。从纽约到华盛顿,到处是大片大片的草坪、挺拔俊秀的树木,随时都有各种鸟雀、松鼠到你身边嬉戏。天空蓝得让人感到不真实,空气清新得让人忘乎所以,那满眼的绿色,遍地的绿茸茸的青草,那原始森林般的自然环境,仿佛除了脚下一条蜿蜒起伏的公路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你可以尽情呼吸绿叶倾吐出来的氧气,尽情汲取大自然的芬芳,尽情享受草原绿色带来的欢乐。  相似文献   
70.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者需要处理好几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探究的“张力”。这种“张力”其实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体现矛盾性,并且能发展思维的容量,引发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增加探究过程的审美韵味。科学探究“张力”表现在在“思维”与“材料”之间,“现象”与“结论”之间,“规范”与“生活”之间。科学探究只有充满“张力”,才能意蕴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笔者在本文就一些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让探究的过程充满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