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把已知当未知:教学内容的选择盲目化 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即从不懂到懂,这种思维在我们老师当中已根深蒂固。那么,语文课,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还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阅读心理来看,我们面对的儿童不是天生的未知者,他们是带着已有的语文积累进入课堂和老师、教材对话。面对一篇课文,儿童看似已知(未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读懂),实则肤浅,更有可能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2.
一、运用导学系统解读说明文 1.单元导读--整组课文日标的指向.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从文体--说明文的角度编排的.导读中这样写道:"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3.
习作讲究技巧,但习作技巧往往隐藏于课文中,它要借助教师的挖掘才能显现。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例,该习作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父母的爱”,依高年段教学目标和该单元课文特点,笔者挖掘出了这样一些习作技巧。(1)细节描写(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2)夹叙夹议(叙事和表达个人的感受相结合,以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3)读者意识(文字是与人交流的方式,因交流对象不同,表达方式也有别)。  相似文献   
14.
《冰河——极地奇景》设计初稿【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阅读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推论,提出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2.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尝试进行比较和归纳,增强阅读的兴趣,感受发现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播放南极洲的视频资料)同学们,你们了解南极洲吗,谁来谈一谈?2.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素有"极地奇景"之称  相似文献   
15.
"表达本位"教学观,从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走向整体读写,让儿童每次阅读都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儿童的教材"。"儿童教材",即在课前老师策划言语表达的话题,学生凭借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用文字表达自己阅读后形成的观念。这话题,可以是故事的描述、可以是人物的评介、可以是观点的表达、可以是内容的整合。然后将学生创造的作品进入课堂,构建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内容,教师以此为教学起点,培育学生的表达力和思考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国外作文教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考。而是辩证地看他国的成功经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探讨我国的作文教学,应进行思考和选择其成功经验。我们把眼界放宽些,不崇拜,不盲从,而从中寻找“自我”,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下面,笔者就从日本作文教学中汲取的成功经验,谈谈我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与同仁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前段,网友"旷雪"要我上人教网论坛,关注<地震中的父与子>文本真实性的争议.我浏览了帖子,发现矛头直指所谓的文本虚假问题.网友们拿四川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故事或情形(这其实是生活例子或新闻文字)与一篇文学作品(可以称之为短篇情感小说)中美国洛杉矶地震救援的感人故事作对比,对文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经网友们讨论归纳,其文本虚假理由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表达本位"吸收了"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言语教学论"等理论,基本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教学体系,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相吻合。同时,"表达本位"更立足于人的层面,把儿童的阅读与写作变为"我"与"你"的对话,是独立言语人格为培养取向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表达本位课程观下的阅读教学,不是通过听说读写来理解课文,而是通过课文来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借助“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实施教学。“一主两翼”课程模式的实施,主要是借“阅读”这一平台,以“表达”为指向,以言语模块为形式进行有效推进:嫁接生活---实现词语为我所用的功能;从表达的角度来阅读---实现阅读理解表达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知识---实现知识指导实践的功能;开辟读写室---实现情境中表达自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