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关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必须理清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其定位,这门课程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个性",必须坚持"语文本位";二是必须重视这门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它们之间应当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彼此排斥:三是它必须强调一种核心观念,那就是人文精神,这门课程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它是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之拥有积极、宽容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大学语文在传统理工类高校推行的时候,尤其应当注意这类学校的实际状况.而我国地域辽阔,大学语文还可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乡土情感相沟通.  相似文献   
12.
"妈妈,昨晚王老师打电话来问我周记到不到她那里写.我跟她说不去写了,在家里写."我说."什么?"妈妈惊讶地说.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化产业与社会公共事业的接轨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气象需要文化产业来为其服务。而气象与动漫结合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我们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状况;其次要进行培养目标考量;再次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最后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同时,鉴于大学生对动漫的喜爱与欢迎,亦可将之作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理工类高校文艺理论类课程教学除了面临社会困扰之外,还要应对人文气息偏淡的语境。解决的方式是解放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以及学校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管理服务者、教师、学生在学风、教风建设上的合力关系,以便能保证文艺理论类课程等有着良好的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