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教育部组织的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是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监控、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被评高校普遍认为本科教学评估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高校在“迎评促建”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部组织的评估具有周期性,时间间隔长,对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被评高校只有强化教学质量的自律意识,深化校内教学评估,才能巩固评建成果,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主要探讨评估后高校深化校内评估的重要意义以及实施校内评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型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督导工作发展的灵魂。高校教学督导机制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也是现代教学科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督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行使监督和指导的职能,发挥领导的参谋和咨询的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把先进的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科学和现代化的手段运用到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我国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随之带来了人们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文章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的发展历程与案例研究,掌握高校学习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斯坦福大学建立"学习与教学中心"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内部教学与学习支持体系,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近年来高校中普遍推行的"学科特区"建设模式在培养特色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认为"学科特区"凭借较大的经费投入、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学科设置、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及培养机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其在培养特色人才方面体现出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实践存在着经验性、非科学性与教育理论不适应的现象,现有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过反映出教育科学指导实践的特点、过程、规律等研究的薄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科学功能内容及其实现过程进行阐释,来寻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契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地位越来越显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研究与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此项工作的顺利及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督导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则是对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它在教学质量保障和提高中起着核心作用。加强教学督导制度和督导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探讨大学使命的重要意义为逻辑起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大学使命的内核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大学肩负着创造并传播人类文明的重大使命,我们需要把握个性发展和人性发展的统一、当前社会服务和长远社会服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过程、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经历了政策探索、政策初创、政策规范、政策创新四个阶段,形成了涵盖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汉语国际推广、外国专家与外籍教师、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等八个主题的政策体系.制度环境、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变迁方式呈现出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主辅共存、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相互调适的特点.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坚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扩大高质量发展政策供给;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治理体系,增强民众参与政策话语权;直面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现实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变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