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技术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而产生了技术人。对于教育技术及技术人,有技术学、哲学和教育学原理等三种思想方式。在教育学原理视野中的技术通向人的生命成长和社会文化,通向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在回应技术时代挑战的同时,教育也在主动改变技术本身,改变技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为技术确定来自教育的评价尺度。而且,也在向技术发出只属于教育的召唤,对教育技术的根本目标和最大价值,为最好的教育和人性化的教育技术,确立教育技术学而不是技术学的标准。设计教育技术,就是设计教育存在,就是设计和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这既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2.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73.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语言带来了知识、技术、艺术和人本身。语言带给教育研究的四种意义,就是教育研究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即知识论的语言取向、技术论的语言取向、艺术论的语言取向和存在论的语言取向。当前的教育研究,应该促成语言学取向的本体论转向。秉持存在论的语言学取向,能够牵引我们转向教育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问题,从影响教育世界的语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转向教育存在者精神世界的变化。面对语言问题,教育学立场下的教育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向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在语言中的生命成长,探索和描绘生命与语言的双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4.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5.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6.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实现本土化,其“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源发于中国教育的经验与知识。二是使用汉语来表达教育人类学的经验和思想。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奠定根基的时代、体系初建的时代、多元发展的时代。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特点是:汉语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外生交叉学科,而非内生分支学科;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本土文化”;汉语教育人类学是用“汉语”这一语言方式表达经验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77.
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政涛 《教育科学》2001,17(4):46-50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不能或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或疗治等方面。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相似文献   
78.
教育评价中的“桥”与“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于、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和美丽,不知不觉中,便把这座“桥”当做了那扇“门”,把一生的光阴都耗费在了“桥”上。在这里,所谓“门”就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桥”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人生的悲哀…  相似文献   
79.
近些年来,师生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强调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心里,教师日常活动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外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谁来读懂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蕴涵了一种对教师现实处境的担忧:教师有可能成为“披遗忘”、“被误读”、“被粗读“的群体。  相似文献   
80.
走向"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概念应运而生.[1]自此,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成为一种"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