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22.
清代杰出的文论家、诗人袁枚说过:“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随园诗话》卷十二)的确,杜诗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外,还在于它蕴含着浓重的怀亲情思,这种情思体现为诗人对妻子、儿女、弟妹的复杂心态.现分三个层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23.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近现代文学日益被学术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晚明至于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越来越清晰。萧晓阳博士《湖湘诗派研究》(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通过探索近代湖湘诗派源流并打破现有近代文学史论格局的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4.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豫初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这种角色设计是依照宋元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出现的“四民不分”的实景进行的,实现了由士子独自登场到士商同台共舞、由士商对峙到士商互渗的多重超越,带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5.
"二拍"是明代不健全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凌初创作"二拍"动机的牟利性。主旨的投合性、追求的革新性等特点,决定了"二拍"创作的市场经济意识。尽管"二拍"的创作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从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在价值追求上的转向。  相似文献   
26.
梦思悠悠,挠人心坎,抒情述志,成为唐宋词坛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笔者粗略统计,温庭筠系梦之作达30余首,李煜13首、晏几道40余首,苏轼则有55首之多,其他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均有记梦之作。细致地分析一下唐宋词的梦境幻情,会使,我们获得一些新鲜的认识。 一 唐宋记梦词绚丽多姿,概括起来讲,在梦境幻情之下包蕴的主题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情人相思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成为唐宋爱情词审美的最高标准。在封建礼教约束下,千百个“张倩女”、“杜丽娘”式的妇女被夺去爱情的权力,她们终日独守闺房,无限情思郁结于心中,只有入梦“离魂”才能自由  相似文献   
27.
在男性霸权话语下,中国古代小说关于男女两性有着各自对照鲜明的心态外化描写,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层面:在情感心理层次上,少男往往厚颜无碍,狂放不羁;女性常常薄面含嗔,颜红羞怯。在性-心理层次上,丈夫多在追求多妻多妾的过程中惧内;妻子多在恪守从一而终时怀妒。在处事心理层次上,男性往往多疑而猜忌,既毁了事业,又坏了家庭;女性往往狠毒而泼悍,既毁了名声.又误了终身.汶方方面面构成中国古代小说心态外化i寸程中富含文化气息的“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28.
近年,在中国文学研究中,随着就文学论文学研究路子的越走越窄,将文学纳入到大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成为广大研究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其中,以经学与文学的联结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论著已有多种面世。如陈良运先生的《周易与中国文学》、刘松来先生的《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许总先生的《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马积高先生的《宋明理学与文学》以及陈居渊先生的《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等论著已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值关于近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学与文学联结问题的研究尚为空白之时,湖南大学刘再华先生于2004年11月推出了他的新著《近代经…  相似文献   
29.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有文化的中国人大概很少不知道它。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飘洋过海,流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同属一个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如日本等,更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经常见到"活画"一词。所谓"活画",实际上就是"以形传神"、"曲尽其态",通过巧妙的运笔使人物"活"起来。根据评点者对其使用的语境和针对的文本对象,可以将这种运笔方法分解为刻画特征的"点睛"与"益三毫(毛)"、曲尽其态的"白描"以及暗寓褒贬的因人用笔等。总之,"活画"指的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活灵活现的描绘与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