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社会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旨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问题,以河北大学《远程教育学》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该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的现状,并提出增强社会性交互的策略,以促进教育领域类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与促进的基本前提,选取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研究环境,以学生元认知培养作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促进元认知发展的“反思——问题解决”和“监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3.
认知因素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由学习者认知风格、认知结构及元认知能力构成的认知因素是导致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学习困难的主要内部原因。基于此文章进而提出通过优化学习者学习的远程教育外部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教育领域的新兴专业,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近年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壮大。以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统计,论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倾向性,为专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博客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博客引入教学实践领域,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师生网络交互的工具.将学生应用博客时的行为特征与其人格特征结合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学生在博客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问题.本研究在确定学生博客行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博客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博客技术时应当注意:利用博客扩展课堂教学而非替代;利用博客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管理工具;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博客行为.  相似文献   
16.
描述"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介绍了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采用该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团队中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说明该培养模式实施6年以来在研究成果、学生就业、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对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教育技术能力为目标进行多层次、多结构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导热油以其载热量大、蒸汽压低、沸点高、凝固点低等优点,广泛被化工企业所采用,作为传热介质。我公司使用的导热油是THERMINO66,主要成分是氢化三联苯,外观是清澈透明的油状黄色液体,带有特殊的嗅味。由于使用导热油加热的设备多、阀门多、管路复杂、高温运行,常有泄漏现象发生,外部导热油泄漏易于判断和处理,内部物料泄漏至导热油系统内,不易发现和判断,而且安全隐患较大,如果判断和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导热油系统进入异物的判断及处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9.
利用Web2.0技术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课程是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从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割裂了网络课程资源功能与教学功能两个部分的有机联系,在资源建设中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建设-使用-再生"的资源循环机制.基于此,文章以生态化教学思想为理论支撑,提出可以充分利用Web2.0技术中Blog、Wiki、Tag与RSS技术的先进理念与特点,通过技术支撑人际交流的方式优化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形成更具活力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沃土,但同时也成为某些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滋生地。文章以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为:(1)网络环境中的学术道德的失范行为包括欺骗和剽窃两个维度;(2)样本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的水平与其性别、就读年级和是否接受过培训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说明这是一个共性问题;(3)针对调查和访谈,文章总结了失范行为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