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兼和”与“和合”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现当代哲学史上,张岱年先生的"兼和"论与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两种现代解读.二者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有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上的显著差异.辨明"兼和"与"和合"之同异,对于合理继承传统"贵和"思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援意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宇宙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论”的宇宙论,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和合"与"和谐"辨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和与合不仅不完全同义,而且还有内在抵牾之处;和合容易导致对和或和谐思想的严重误解,不能说和合学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继承。和合与和谐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和合起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和谐。以和合为核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繁复的和合学体系是不牢靠的,很难指望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侯外庐、冯契等马克思主义学者考察了董仲舒宇宙论、天人关系论、人生论、政治论、认识论等领域,分析其概念、命题、体系之理论与实践意义,展现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多样性主题。针对儒学独尊的政治和思想后果,张岱年等学者探讨了政治上大一统与学术上百家争鸣相容相成、相得益彰的建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汉初“独尊儒术”以来第三次意识形态建构。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辩证法指导下总结董仲舒构建封建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的历史经验,是深化儒学和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当代哲学的视角来反思,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人为最灵"、"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人禽相分"、"人之为人"的社会人性论,"良贵'"能群"、"贵己""齐物"的人生价值论,"仁智""兼爱"、"兼士""至人"的人生理想论,"为仁由己"、"克己""去欲"的修养功夫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哲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哲学的立场来看,中国传统认识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因所发能、能必副所"的认识发生论,"天官薄类、心有征知"的认识发展过程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关系论,"三表"、"符验"的认识检验论,"学思并重"、"即物穷理"的致知方式论,以及"修此知彼"的主体修养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认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