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3篇
综合类   1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2.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虽然较晚,但其原始文学、三代文学却基本上与甘肃地区同步,从对东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青海的民族文化发展情况的考察来看,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除自然地理原因外,自身的进取和接受统一国家的管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在运用大量考古材料,结合文献传载史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勾勒了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包括今上海)的古部族及其文化发展的基本脉落,重点考察了新石器各阶段江苏古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当时江苏地区的原始部族和文化比较进步,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4.
评《氐羌源流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得何光岳先生的《氐羌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读后收获颇多,甚有感慨,以为该著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65.
66.
67.
秦人的祖先,有的认为来自西方戎族或夏族,有的认为来自东方商族或近商族。我在学习、研究中发现,东夷嬴姓少昊族才是秦人的远祖。《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当指大费,又名柏翳。索隐:“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称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史记》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无疑。故大费、柏翳、伯翳、伯益均是一人。大费在舜帝时,曾辅佐禹治水平地,为民造福。论功行赏时,禹向舜帝奏曰:若没有大费的帮助,我是很难取得治水的成功的。舜帝表彰了大费,赐玄玉,许姚姓女为妻。后来大费为舜主畜,劳苦功高,被赐姓嬴氏。实际上,大费之先就是嬴姓,舜帝仅为重封。  相似文献   
68.
要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民族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中原地区民族向四边迁徙与当地土著族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和文化。三代时期湘鄂赣的民族和文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69.
黄河流域“三皇”之一的炎帝、“五帝”之一的帝舜,何以崩葬于湖南的炎陵县和宁远县?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和古文献资料,认为湖南炎陵县的帝陵应为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榆罔氏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帝陵;帝舜陵是我国国家形成阶段的第一个帝陵,反映新石器时代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南迁的史实,也说明了湖南是炎黄族的江南又一故乡。  相似文献   
70.
古帝虞舜具有孝敬父母 ,爱护兄弟 ,吃苦耐劳与热爱农耕 ,善于用人和团结各部落 ,实行仁政和造福于民等传统美德 ,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