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取向和主要变化,涵盖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需要认真落实。增加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吻合度,则需要加强对课标的整体理解,按照课改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以基于标准的评价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82.
人如其名,曹慧老师是智慧的。"智慧"本身是一与多的统一。智慧的表现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曹慧则是因"致和"而智慧。"致和"是曹慧的教学主张。她在实践探索中有所感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得到启发,契合数学本体的某些本质特点,提出并努力实践这样的主张。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无论是从科学的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曹慧的"致和"都极具美感:  相似文献   
83.
九月金秋,华北平原上棒头饱了,高粱红了,小米香了。收获,这季节性轮回的高潮来临了。伴随而来的热烈、喜庆的氛围到处漾现着,而且弥漫到当地的中师校园里——虽然,这里并非一年一个轮回,而是三年、五年,抑或更长的时间,但是,从中师的建设和改革看,现在民经到了收获时节,事实上也是在收获了。1992年9月7日至10日,全国农村中等师范教育改革研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会后,与会同志又分两路考察了河北的部分农村中师。一路上精采纷呈,高潮迭起,大家由衷地赞叹道:河北的中师好收成哇!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板书的探讨与研究有校大进展.但繁、乱、空以及欠准确.不美观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以促进这一“微型教案”质量的提高。这里,试以小学阅读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笔者认为,任何比好的板书都应当体现下面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85.
伦理性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品质,创造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点,关注学生的智慧学习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内涵,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追求智慧教育,努力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6.
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整合教学与学习的需求,我们在研讨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时提出了文本研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87.
怎样设计板书,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它涉及到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乃至于教者的教学风格等等方面;每则板书的设计又都有个从构思到定型的过程.但从"大体则有"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的.下面,我们试选择几个角度作些阐说.一、以"本"(课本)为本,从文章的内部联系中寻找"突破口".阅读数学中任何课文的板书,都首先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都以进入文章内在天地为前提,"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  相似文献   
88.
关于幸福,大哲学家康德断言说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许多学者去探究,去追问。大致说来,人们或者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过程性与终极目的性的统一等方面来阐述幸福,或者从生理、心理、伦理三者的统一来  相似文献   
89.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90.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10-1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将“学习”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直抵教育的核心。在学习心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说明学习与情感、态度、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惟有“乐学”才是最高的学习境界。才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方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