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专题主编 :陈伟国本专题编者 :陈伟国 石 钟 许艳华      苏红媛 张连合 孙秀梅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和对外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 ,他们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祖国的兴旺发达、祖国的和平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汉族的一半 ,也有少数民族的一半。中华民族被世界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国的广泛交往 ,既增进了彼此友谊 ,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陆路上丝绸之路的驼队 ,海上丝绸之路的帆船 ,把中华文明远播异域 ,同时也载来了异国文明…  相似文献   
62.
梁侠 《中国考试》2005,(1):6-6,13
2004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在缅怀这位伟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时,我们也想到了他对高考改革的重大贡献。从1977年的拨乱反正,确定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到近几年为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高考改革,每一进步都贯彻和体现着总设计师的思想和理念。历史篇章翻到了2004年,这一年,既是高考改革具有突破性的一年,也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一年。  相似文献   
63.
64.
一、必须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问题政治科高考尤其要体现国家意志,这是人所周知的。纵观高考改革以来的试题变化情况,就其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这一点来说,涉及的题目越来越多,分值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广。特别是1998年试题,涉及时事政治的题目比去年多,分值比去年高,内容则几乎囊括了国内外所有的重大时事。这种情况给我们教学的导向就是必须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问题。如何学习时事政治?我认为一是要广泛全面地了解(广泛全面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重  相似文献   
65.
梁侠 《考试》2000,(10)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虽然现代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以文字传递信息还是最简洁、最明了、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就离不开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政治科同样以文字的形式承载着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诸多学术的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6.
李晓风 《声屏世界》2012,(1):111-112
理解云南卫视的绿色传媒概念,只要记住一句话——"内容是积极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不只是体现在某个栏目、某个活动上,而是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必须遵循"积极健康"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67.
李晓风 《中国考试》2007,(3):35-36,46
现实性问题是文科综合考试关注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与现实性相关的问题往往会渗透到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去。在高三的教学中,大家往往习惯于将这一类的问题称为“热点”问题。现实性问题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一篇短文中无法做到完全的枚举。本文拟例举国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一些问题,供同学们作为进一步思考的进阶。  相似文献   
68.
1996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问答题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较明显变化的题型。这种变化在考生中和在教师中,都已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并且也很可能影响今后的高考命题。  相似文献   
69.
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其性质是选拔考试,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从考生的角度看,都希望在高考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好自己的水平、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但每一个人的能力构成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备考复习中有的放矢、科学备考。此中含义并不特指究竟重点掌握哪些考查内容,而是如何从自身情况出发,针对高考的不同层级能力要求,尽可能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答好能够答好的每一道题,这才是科学备考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0.
一、通商问题与战争的发动清朝统治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但在东方世界,它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英国自18世纪开始,即企图以外交和贸易手段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外交方面,自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政府多次派遣使臣访华。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以祝寿为名访华,递交英王国书,提出扩大通商。派遣使臣常驻中国、保护英国人在华利益和指定一小岛供英国船停泊和存放货物并允许英国人居住等要求。乾隆皇帝从维护“天朝体制”的考虑出发,对其要求予以驳斥和拒绝。此后,虽有英使阿美士德于1815年再次来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