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为了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提高教育中教与学的成效,试卷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试卷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各学科、各门课试卷。它可供教师随时了解教学情况,改变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供学生随时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  相似文献   
32.
晚清麻哈夏鸿时、独山莫与俦二人既是同年举人,又是儿女亲家,是麻哈夏氏、独山莫氏姻亲世家文化的奠基人;而夏、莫二氏在文化学术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西南巨儒莫友芝和戊戌状元夏同徘。对开展麻哈夏氏、独山莫氏的文化传承研究进行梳理概说。  相似文献   
33.
晚清麻哈夏鸿时、独山莫与俦二人既是同年举人,又是儿女亲家,是麻哈夏氏、独山莫氏姻亲世家文化的奠基人;而夏、莫二氏在文化学术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西南巨儒莫友芝和戊戌状元夏同龢。如何关注并开展麻哈夏氏、独山莫氏的文化传承研究,文章做了梳理概说。  相似文献   
34.
论文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平,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作者着重研究指出,形声造字法的形(意)符和声(音)符不是通过“加注”或“加上”得到的,而是通过假借 的方法而得到借用的,论文对形声造字法的产生提出了别议新说。  相似文献   
3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世界逐步形成。这一教育模式将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信息化教育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信息化教育下形成的“创知教育”模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与全国中小学教育情况比较;信息化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36.
莫友芝是晚清以来,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和目录版本学家,也是"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除搜读了莫友芝原著之外,广纳各家之说,对莫友芝的人品、文学、文化和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介,旨在撩拨黔学之光,仰推内涵丰富的"沙滩文化"。  相似文献   
37.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已经有六千年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汉字功过的评价,褒贬不一。纵观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批评、批判,甚而否定汉字的言论主张,从清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叶达到了高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我们中国的文字,语尾不能变化,调转又不灵便;要把这极简单的文字,应付今后的科学世界之种种实用,已觉左支右绌,万分为难;推求其故,总是单音字的制作不好。①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的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  相似文献   
38.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39.
一我国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1811—1871)同治二年在安徽安庆考鉴发现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说文解字》的最早写本。关于这个最早写本的成书年代,莫友芝在其《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引言》中考证介绍说:同治改元初夏,舍弟祥芝自祁门来安庆,言黟县宰张廉臣有唐人写《说文解字·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