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0 毫秒
71.
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檀传宝南京师范大学“症候群”是马斯洛(A·H·Maslow)依据其整体动力学的观点借用过的一个医学术语。“它被用来指一种多种症状的复合体,这些症状通常是同时发生,因此被予以统一的命名.”“它是明显不同的各种特征结构、有组...  相似文献   
72.
教育学和美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水平--兼论"美学教育观"概念的建立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一、"美学教育观"概念的缘起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众多学科的交叉带来了教育理论的许多新的生长点,也带来了研究的活力与丰富性,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问题之一即...  相似文献   
73.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檀传宝教育活动作为人类文化延续、再生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始终存在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冲动。然而自发的趋美冲动,与自觉地确认、运用审美尺度去考察和指导教育活动并非一回事。由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的辩证运动。既...  相似文献   
74.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 ,应有一个与 1978年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相联系的重点转移。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和教育的根本。奠基在道德教育基础之上的学校德育、学校教育是中国大陆改进基础教育品质 ,迎接 2 1世纪必将出现的新的开放、新的挑战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75.
当前道德教育现状令人堪忧,道德教育在公众中的地位沦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道德教育工作者形象不佳,道德教育呈现非道德教育化倾向,道德教育内容不确定,呈现边缘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6.
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学生成为道德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该群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他们道德行为的“非正确归因”,道德环境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质性以及教育评价中过于重视“易关注点”等方面。对此应加强道德教育主体素质,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并防止“表格德育”泛滥等。  相似文献   
77.
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大陆地区的师德发展已经置身于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中。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的孕育与发展向师德建设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也需要逐步转向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专业道德范畴。师德建设不仅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还要充分考虑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现实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师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期特别关注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中的一些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并围绕这些现象和问题展开各层面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师德建设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推进师德建设朝更专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8.
檀传宝 《中国德育》2006,1(5):47-51,57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相似文献   
79.
一、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个体道德成长的情境相比较,社会环境(专指学校德育的外环境)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三:1.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了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以上两点表明,虽然学校德育对个体的影响有专门性、系统性、可控性等优点,但是却不可能具有社会环境影响这种时空上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不管  相似文献   
80.
檀传宝 《教育学报》2005,1(3):46-48,64
“发展”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当代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主题。发展教育学是研究、反思由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策略,以及如何自觉和主动地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去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教育学专门研究领域。目前关于发展及其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但是相关研究未能注意“发展教育”与“发展性教育”的区别,在对发展教育学应当研究何种意义上的“发展”上缺乏深入反思,因而不能很好区分发展教育学对于“发展”的研究与以前教育学对于“发展”的传统关注在研究视角与重心上的差异。我们还没有关于建设“发展教育学”学科的广泛自觉。从现在开始对这一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