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小说与超女     
2006年5月26日,一份据说发行量达900多万份的具有典型大众文化特色的报纸——山东青岛的《半岛都市报》,在《快读周刊》里,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中国小说学会第二届学会奖”盛大开幕的消息。整个版面,以热烈喜庆的大红作为底色,配有获奖作家的照片和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上榜作品的封面图片,散发出浓郁的文学和文化气息,呈现出一派节日气氛。报导的文字,以《以小说的名义》为题,写得热情洋溢,令人兴奋:2005年5月27日、28日,青岛。时间的指针指向文学,时钟的刻度铭记小说。备受文坛嘱目的中国小说学会奖在青岛颁奖,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22.
读经的困惑     
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这是去年七月以来,一场由“少儿读经”运动引发的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一个对已经习惯了没有经典的国人来说有点突兀的问题,一个即使在知识界也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困惑的不是要不要读经,而是为什么读经成了问题,究竟是何种禁忌使民族文化经典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  相似文献   
23.
当代文学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到2008,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的进步不必说,文化的引进与生产,也是此前的几十年所完全无法相比的。而在文化的建设中,依我个人之见,文学创造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4.
洪峰小说的故事纽结主要是性爱.性爱出现在小说描写中很正常但要看作家出于什么目的去写它.自然主义的或低级趣味的描写使得性爱在文学中成了个相当敏感的问题,难怪史铁生在一篇题为《读洪峰小说有感》的文章里,在指出“洪峰常以性爱作为美好追求的象征”之后,紧接着差不多以宗教热情为“性爱”写了一大篇辩护辞,或者说赞美诗.洪峰的确不是为写性爱而写性爱.他写性爱的几种不同表现方式,是以此观察生命的本质,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与此同时,性爱也成了一种尺度,用以衡量文明发展的健康与否,或者洞穿人类文化的积垢,剔括社会政治的污斑.洪峰决不是泛泛地写性爱,而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具体说,他是带着批判意识去写性爱的.这里,我不想重复人们对洪峰小说的看法,不想笼统地谈洪峰小说的性爱内容,而准备对洪峰的性爱小说作一些划分,以便确切地找出这些描写所体现的作家独到的思考和观念.  相似文献   
25.
经典的末路     
今年第五期的《文艺争鸣》,发表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先生的文章《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乍一看题目,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跟着作者纵横捭阖而又富于学理性的分析,我们确然遭遇到了“一个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问题”——“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的辉煌时代就要终结了”。  相似文献   
26.
1976年清明寒冻中挟带着愤怒的雷电旬然而出的“天安门诗歌”,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运动,但火山既已爆发,20世纪SO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造山运动便拉开了序幕,演现出浓潮更迭、异彩纷呈的文学奇观。作为“时代最敏锐、最充分的导体”(谢冕语),诗歌以最活跃的形式,反映着变革时期社会血脉的有力搏动。而诗歌自身也在建国以来的最佳生态中,向艺术的纵深地带拓展开扇形的道路,取得了最大限度实现的可能性。新时期诗歌是以现实主义的恢复开始它的壮阔行程的。十月的惊雷结束了一个恶梦般的时代,惊魂初定的人们在炫目的阳光下愕然了片…  相似文献   
27.
国家国家,国是一个大家,许许多多的人共有的一个家。这个家里的人都应当爱她。爱这个家就叫爱国。  相似文献   
28.
从杨朔散文的文本建构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特定时代权力关系的本质,还可以发现国家意志是怎样扭曲了包括作家在内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观点,使传统的价值观造成断裂,在文化创造中造成了混乱,而同时也使作家的创作在单纯化、简单化的写作中出现了复杂情况。杨朔散文题材涉及智,劳关系问题,它反映了在一个以阶级划线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倒置,从而出现知识分子传统精神被改写的情形。杨朔“诗化散文”的代表作《荔枝蜜》,就是一个值得重新分析的个案。从这个作品里可以看出当代作家所遭遇的写作困境,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遗留在革命知识分子杨朔身上的仁爱精神,是如何在革命文化语境里被曲折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又为何产生了作者意料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大学病了。——什么病?——浮肿病。贪大求全,好像在校生不上万人就够不上大学的格,没有硕士点博士点就培养不出人才,于是抛开大学精神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大张旗鼓搞合并,背着钱袋跑博点,热火朝天地大干快上,高喊争创世界一流,还号称跨越式发展,以致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成风,浮躁凌厉成性,教师静不下心来做学问,论文掺水,更有甚者靠剽窃当教授,学生无心向学,考试作弊,人际关系恶劣,教育质量以人的素质的下降为标志不断下降,大学在表面的繁荣下存在严重的危机。——这就是汤吉夫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0.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