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合肥职教中心的电工教研组是一个很有朝气的教研集体,该组九位教师中,35岁以下的就有6人,平均年龄仅在32岁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凭着铆足的干劲和过硬的技术,其教学成绩和教研成果在全校乃至全市、全省都有名气,成为这所国家级重点职高的三大骨干专业教研组之一。  相似文献   
42.
江南三月,一派万物蓬勃的大好春光;江城芜湖,一出面向新世纪的教育重头戏拉开帷幕。3月28日至29日在这里举行的安徽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会议,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安徽由点到面全面展开: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芜湖市之后,今秋安徽省17个市将有33个课程改革实验区、30万名中小学生选用新课程。  相似文献   
43.
信息服务活动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张海峰(中国长峰集团信息中心)郭瑜(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江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和信息服务的界定当今,信息和信息服务的概念、范畴和应用正突破原有的理论界定和实践,对信息服务活动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关系的认识,也需要重新...  相似文献   
44.
江冰 《编辑之友》2011,(5):45-46
对传统平面媒体的编辑而言2000年以后有两个问题愈显突出:一是网络等新媒体对纸介等传统媒体的挑战,二是中国内地青少年正在成为出版业的主力消费群体。如何应对呢?我以为要认真研究新问题新现象,不回避,不绕弯,真实地回到社会现场,努力赢得意识形态与消费市场的主动权。本文将通过一种网络另类文化的介绍与分析,阐释。我们的立场:一要以现代包容精神去面对,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相似文献   
45.
高职高专的培养定位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本科教育应有一定的区别。但目前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本科的“压缩版”,具体到《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机械制图》课程应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46.
论网络传播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并波及文学创作,文学的神圣化与文化霸权遭到强有力的挑战。面对网络这一新媒体,正确的态度应是理性对待,并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学的全新命题。  相似文献   
47.
长篇小说《大学纪事》是一部近距离反映中国大学生活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在大学生活乃至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主角,H大的校长何季洲,是当代文学史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是当今国情下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此外,小说还刻划了H大上上下下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48.
新年伊始,全新改版的《教育文汇》首期与大家见面后,编辑部收到了许多热心读者的反馈,而在最近我们采访部分中小学的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基层广大教师对《教育文汇》的倾心关注。各位读者的赞美之词,令我们在惶恐之余,倍感鼓舞和振奋;而读者对刊物提出的进一步期望,更是拓宽了我们的办刊思路,不断催生出新的办刊创意。贴近教师,贴近教改一直是我们办刊的出发点,我们能回报以广大读者的,就是全心全意地贯彻“用心为教改服务,以情与教师交融”这一办刊理念,急教师之所急,解教师之所需。不少教师读者认为,一本好杂志首先应该有好的视觉感受。新的一年,我们改进了封面和内文的装帧设计,充实可供选用的图片资料库,调整了版式策划,内文用纸也上了一个档次,力求美观、大气、高雅,使刊物和印刷装帧质量向同类刊物的先进水平迈进。当然,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还会进一步改进,我们希望它的出现,能使各位老师教学之余,感受到阵阵扑面清风。《教育文汇》是一个供广大教师自由交流的阵地。新的一年,我们增加了杂志容量,内文由原48页增加到了64页,有效地扩大了文章的刊载数量,缓解了大量优秀稿件被积压  相似文献   
49.
50.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是我国学术界自六十年代以来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的又一重大推进。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马克思这一重要理论的许多方面,学术界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讨论中的许多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当前研究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工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理论时,又一再地涉及到。本着学术研究“求异存同”的精神,本文拟谈谈自己的一些考虑,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