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2.
龚自珍和薛福成是请末著名的人口学家,他们针对当时人口暴涨、大量无业失业人口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提出了各自的“再就业”主张。本文切入人口学视角,认为龚自珍、薛福成人口“再就业”理念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3.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民,一般来说,指丧失土地无所依归或因天灾人祸而流亡他乡的农民。流民现象并非近代独有,古代亦司空见惯。本文就古代流民问题,作一鸟瞰,就教于读者。一、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流民现象自古被视为社会病态。这除了它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外,还在于这种现象与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特别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由于土地具有不怕被抢劫、偷…  相似文献   
24.
北伐太平军“裹胁”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3年5月13日,太平天国三丞相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部从浦口登岸北上,揭开了以北京为战略目标的北伐序幕。连同后续部队,北伐太平军编队出发时“共有15或13个军,2.5万多人”。至1855年5月31日李开芳部兵败冯官屯,两年中北伐太平军先后转战于苏、皖、豫、晋、直、鲁六省,频繁的战斗使北伐太平军的有生力量不断消耗。  相似文献   
25.
本文采集《申报》的信息,以1906年苏北水灾为中心,探讨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各界为赈灾所采取的救助措施。认为灾荒中清朝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但由于吏治腐败、财政匮乏等原因,没有实力对救灾给予更多的关注,而民间救灾组织肩负起社会救济的重任,成为社会调节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6.
1853年至1868年,清朝统治者为镇压捻军起义,频频更换剿捻统帅。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清政府攻捻政策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及其与捻军兴亡的关系等。这15年中,清政府共遣派33员大吏出任剿捻统帅,其中汉员17人。他们更迭的情况大致可分为6种类型:(1)死于攻捻前线的,有周天爵、伊兴额、滕家胜、僧格林沁等。(2)剿捻无功而被参革的,有西凌阿、毛昶熙、曾国荃、翁同书、李世忠、刘长佑等。(3)调度无  相似文献   
27.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农民工进城打工,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但由于农村推力强劲,驱使大量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而城市有限的工商业发展水平来不及消纳,引起"城市化过度",从而不可避免地引发多种"城市病",形成"城市病"综合症。以近代苏南为中心的区域考察,显现出现代城市的十大病症与农民工大量向城市集中有内在关联。农民工进城打工,在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非法占地"现象的普遍化、环境恶化、供应紧张物价腾涨、就业困难失业问题突出、劳工贫困化现象严重、城市技术革新动力不足、自杀等社会病态加剧、游民充斥乞丐遍地、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风化问题等。除十大"城市病"之外,其他诸如职业结构畸形、性别比失衡、交通拥挤等病态,也无不存在于苏南各城市中,由此构成"城市病"综合症。而"综合症"的"病源",与农民工的"城市化过度"直接关联。应该看到,农民工进城,固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没有农民工向城市的集中,近代苏南及中国的城市化是不可想象的,其正效应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压制,工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步履维艰,无法吸收消化庞大的农民工大军,以致衍生出许多"城市病",对这种负面影响,同样不应回避。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申报》广告为视点,从社会审美和女性的社会参与角度分析了女性形象的转变、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及女性自身的追求与进步,认为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与表现,日益体现出女性的个体意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则是个体意识张扬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0.
1917年,京兆、直隶发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展开赈济活动。在这次救援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散放急赈、冬赈总计达2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灾害对京直社会的冲击,显示出民间社团在社会救助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