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浦家齐 《上海教育》2010,(22):44-44
近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据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其实,中国学生想象力不强,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学生从来不缺乏严谨性,他们严重缺乏的是想象力。但是,中国学生真的不缺乏严谨性吗?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严谨性”,其实是对书本和考试的膜拜。这种“严谨”,其实只能叫做“拘谨”。  相似文献   
12.
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不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驰骋发展的空间,所以,减轻学生负担是造就人才的惟一办法。用灌输的办法不能造就人才。对现有教师队伍不能提出离谱的要求。就培养优秀人才而言。当前在教学环节上最要紧的事情是要让学生走近实际,走近社会,走近大自然;在学校的建设方面,最要紧的则是实验条件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浦家齐 《上海教育》2014,(34):61-61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批来自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师与上海的基地学校教师在展开教学交流时,发现彼此间重大的差异,"英国老师教学时更发散,而中国老师更强调推理的逻辑过程"。 在英国老师眼中,"中国老师课前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课后共同提高,而且中国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聚焦能力,可以说是上海数学教育对我们最重要的经验"。而在中国老师看来,"英国老师在交流时展示的鼓励学生寻找答案的能力非常强,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们对老师教学时的个性化发展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4.
如果高考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诚然未必就能减轻;但是如果高考的难度不降低,减轻学生负担却必定流于空谈。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刚刚落幕,而统一高考又将来临。如果要问"高考试题究竟是难好,还是不难好",答案应该是明确的。因为大学教学是与高中教学相衔接的,所以要测试一下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个衔接点。如果达到了,他就符合了录取的条件。所以高  相似文献   
15.
首先应该抓好三件事:一、鼓励学生提问;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三、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些学生很善于顺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提不出问题。如果上完课后学生们觉得“都懂了”,其实并非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学不但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且也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虽然不能反过来说提问多的学生就一定是好学生,但是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却一定不是最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议高考应该由各省市命题过渡到由几个高校命题中心命题的轨道。建议以设置高考准入门槛的办法来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环节中的权重,而不宜采用高考加分的办法。要做好高校招生的多元化建设,特别是搞好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不应该增加高考科目。设想了提高作文在选拔中的地位的办法。讨论了高校招生改革的紧迫性和稳妥性的关系。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但可以容忍它作为一个局部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因为人可以通过了解未知世界、增长技能而获得快感。使学习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从本质上说,其实数理化都不枯燥。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带领学生深入到那浩瀚的知识构架之中去探寻辉煌。把貌似枯燥的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是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自主招生必须以考生具备特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当然也应该兼顾各科成绩达标,但是不应该以高分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考察考生有没有特质。高校招生的目的,本来就是争取优良生源。现在之所以成了严重的问题,是因为自主招生没有表现出原来所期望的区别于统一高考的选拔标准。它作为一种同质化的招生,又先于统一高考举行,这就造成了高校间极大的不公平性。又因为各自主招生高校之间标准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一个比较公认的界定。有人说,任何教育都是构建学生素质的,区别似乎仅在于构建的是哪一种素质而已。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与日俱盛的状况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浦家齐 《上海教育》2013,(36):58-58
在近日公布的PISA2012成绩中,上海学生数学成绩排名榜首。一个与之相反的新闻是,不久前北京市出台高考英语降分等举措之后,有人在网上呼吁高考“驱逐”数学。理由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广泛使用的数学,只有加减乘除。这一意见竟获得大批网友的响应。于是,一个旧话题又浮上了水面:我们中小学的数学是否太深了?或者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那么多数学究竟有没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