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教育   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多个视角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动发展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双方持续互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互动发展在北京奥运会后还将继续下去,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2.
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方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科学整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科学整合的方法是:①健全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心态;②唤醒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③首要的方法是求同存异;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还需要文化移情。  相似文献   
23.
通过文献综述法 ,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在全国体育院系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价值归属 :一是适应新时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需要 ;二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是成功举办2 0 0 8年奥运会、使奥运扎根中国的需要 ;四是创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在此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在全国体育院系开设奥林匹克课程。  相似文献   
24.
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对我国当前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这些问题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师资、内容、媒介、评价以及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等6个方面,力图通过这些总结为更好地在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5.
古奥运会之所以能够在1000多年后得到复兴,其主要原因是成功地实现形式、内容、意义的转换.使之与人们生活需要一致、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一致、与世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一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契合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把握当前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可采取"走出去"与"拿来主义"相结合的策略,将中国民俗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必须对其在形式、内容、意义上进行适当的转换和改造.  相似文献   
26.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涂传飞  杨华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2):13-13,15
采用文献综述法。从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性和连续性、兼容性和开放性、非宗教性和泛道德性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发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内涵与精华。  相似文献   
27.
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民俗体育的普遍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主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8.
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体,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民族体育是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所有民众,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按照民间体育是否具有传统性的特点,可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又可以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大部分都交叉,但并不等同.这四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9.
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一个村落舞龙活动变迁的过程、特征及成因.在此个案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研究表明,社会自然环境变迁是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社会变迁与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同步或同向的;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是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方式是"解构-重构";"解构-重构"有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解构-重构"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30.
基于“刘畊宏女孩”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的身份类型及其建构逻辑。研究表明: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主要有两种身份类型,即“元粉丝”和“新粉丝”构成的粉丝群体以及“纯在线学员”和“粉丝型学员”构成的学员群体。粉丝群体遵循偶像感知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情感性因素主导了“元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情境性因素影响着“新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学员群体遵循身体实践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纯在线学员”以教学互动的逻辑进行身份建构,“粉丝型学员”通过主观意识觉醒的过程来实现身份的建构。推动网络直播健身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相关政策的执行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二是引导在线健身群体合理选择学习对象;三是规范化健身直播间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