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59篇
教育   587篇
科学研究   17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21):48-48
今年高考期间,100万名考生弃考成为热议的话题。最近,高考填报志愿和录取,多地的优秀生源放弃内地高校选择留学,再度引起大家关注。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这是内地考生以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也是对内地高校投下否定票,那么,如何应对考生的选择,则成为内地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近日,清华大学拒绝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加分,闹得沸沸扬扬。从表面上看,这是大学对运动员加分造假的不满,而从深层次意义上分析,则可以视为内地高校的自我救赎行为。就拿高考录取制度来说,对于高考高分,舆论早就质疑这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与素质,可是,我国所有内地高校都必须以此作为唯一的标准来选拔和录取学生。而高考加分,早就被造假丑闻包围,但所有高校都得认可这一加分。  相似文献   
52.
"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来到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他用三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光明日报》3月8日)教育部长的"教育梦",也是国人的"教育梦",实现这样的"教育梦",必须依靠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3.
熊丙奇 《留学生》2014,(14):9-9
高校实行“弹性学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大学提出实行“弹性学制”,短可三年毕业,长可六年毕业,但最终真正做到的高校并不多。“弹性学制”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没有多大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54.
最近看到好几篇文章,在为我们"纠偏";国外的教育,尤其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美国教育,并非"传言"与"想象"中的轻松得不得了,他们学生的负担其实也"相当的重".……  相似文献   
55.
90后奥运冠军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陆续闯进大家的视线。他们的成长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对他们的挖掘,大家发现,不少90后奥运冠军来自贫困家庭。  相似文献   
56.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08,(22):20-21
判断文理科的竞争激烈程度,基本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录取率,即招生计划数与报考考生数之比,二是考生总体水平。其中,录取率是最为重要的标准,而考生总体水平情况,与考生本人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定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7.
教育部公布,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预计今年的高招计划将突破600万大关。虽然去年是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但从绝对数量看,2008年的计划招生规模将比2007年招生规模增加32万人以上。将这一招生规模增量,与前不久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有100万大学生未能  相似文献   
58.
3月29日上午,2008年哈佛大学全球校友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五百多名哈佛校友、著名教授和特邀精英参加。此次哈佛大学全球校友会将在3天时间里,讨论科技、卫生、法律、文化、环境等当今前沿课题,以及研究如何塑造哈佛大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59.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公布。“双一流”建 设究竟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的发展,还是强调高等教育建设的效率,对此,存在不同 的看法,也由此引发争议。本文基于这一争议,分析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提出既重视教育公 平,又提高教育效率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0.
据媒体披露,虽然目前每年有超过100多万的学生无法就业,但是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大学生不是过多而是太少. 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规模膨胀(只是扩招速度降低而已)为何得以并行?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其实是以"身份"教育为理念和核心,改变受教育者的"身份"成为教育贯穿始终的目的.提供更多的"身份转变"机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违背了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本质意义,违背了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