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纵横家流变于后世,主要派分为谋士、士、侠士三支。流为谋士的一支,着重发挥了纵横之术,以游说权谋辅佐君王,活跃于政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纵横”为乱世之学,故每逢季世,天下大乱,便是长于“纵横”的谋士们崭露头角之时。自秦汉之际以来,张良、陈平、诸葛亮、魏徽等人,堪称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2.
纵横家吸取《周易》和老子学说中辩证法的精髓,用作游说权谋的思想武器,他们在游说实践中,不仅强调对立统一原则和辩证运动规律,而且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必须依凭一定的,这比先前脱离了条件讲对立面的转化显然进了一步,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中国散史》,是郭预衡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推出的一部杰作。这部一百五十余万言的煌煌巨,好似一座丰碑,标志着中国古代散研究达到的新高度。它体现了郭先生一贯的治“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代,"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纵横家顺时而兴,应时而盛。他们或奔走游说,驰骋辩才;或入朝干政,出谋划策,活跃于当时政治、外交舞台之上。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当时左右政局,声威显赫。刘向《校战国策书录》所谓"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就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当时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然而在《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中,"纵横"是不太显眼的一家;而在先秦诸子中,"纵横"也没有取得如"儒"、"墨"那样号称"显学"的地位。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相似文献   
15.
<正>《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亦史亦文的先秦杰作。由于它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倾向,故被后代正统儒家卫道士们“鄙而弃之”,并被斥为“害正”之“邪说”,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和“足以坏人心术”之作,以至必欲“放而绝之”。而结果却是放而不能绝。何以如此呢?笔者认为,这当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富于文学的魅力则应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先秦时期虽然还说不上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候就没有“纯粹”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与《楚辞》中的大部分堪称其例而外,先秦寓言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品,而《战国策》中的寓言则是其中闪耀着异彩奇辉的佳作。它们有经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无疑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7.
纵横家吸取《周易》和老子学说中辩证法的精髓,用作游说权谋的思想武器。他们在游说实践中,不仅强调对立统一原则和辩证运动规律,而且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必须依凭一定的条件。这比先前脱离了条件讲对立面的转化显然进了一步,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论纵横家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家极盛于战国,继兴于秦汉之际,至汉初而式微,至汉武帝时衰落。“纵横”作为乱世之学的种种特征及其弊端,是它终于走向衰落的内因;而时代的发展、统治者的压制、儒学的排斥以及学者的蔑视,则是其衰落的外围。寻绎纵横家衰落的历史轨迹,探讨其由盛而衰的内、外因素,可从中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纵横家在后世的流变,主要派分为谋士、侠士、文士三支。流为文士的一支,自汉初迄唐、宋,代不乏人。他们驰骋于文坛,以不朽的杰作辉耀文学史册,发扬光大了纵横之文。其中成就不凡的名家,如唐之陈子昂、李白,宋之苏洵、苏轼父子。蜀中文士何以多师法纵横?这一现象,发人深思。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着眼,联系纵横之学的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