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对高中数学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课程安排都做个系统的整合,摒弃了传统数学教材的诸多弊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课程目标进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途径。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入手,探讨有效教学教师行为的跟进与改善,寻找有效教学的路径,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2.
北邮校园网学籍、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的。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先后推出了三个升级版本的系统。目前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部分系统设计及功能学生招生、学籍、成绩与学位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一个支撑整个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23.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对《机械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培  相似文献   
24.
小引在湖南张家界风景区开发以后,有人惊奇地问当地居层:“如此美好的风景,为什么过去不早说呢?”对方也惊奇地反问:“天天看的东西,有什么值得一说呢?”这一反问,起码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美好的事物,看久了也会不以为美,因而也就淡化了对它的美感享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感知的钝化状态。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5.
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从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包括: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26.
小引“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王建坤 《教育》2011,(17):5
有人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技能素养等方面存在欠缺。其实,社会与大学不同的是,社会人是有角色意识的,人际关系就是一张互动的网,刚毕业的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然后相应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介绍了机构中虚约束的鉴别方法和常见情况,介绍了虚约束的分析步骤。  相似文献   
29.
关于理工融合教育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工融合”是当今高等理工科教育中的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在我国,这一命题的提出也有一些时日,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将其付诸实践,积极探索和推行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理工互动  融合则强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高等理工科教育中理学和工学两个学科门类独立设置、各有侧重的教育模式,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两大领域相互区别的认识,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来社会分工细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30.
王建坤 《考试周刊》2014,(17):49-50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迅速成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很难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如何评价一堂课对新课改的推进十分重要,对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影响深远。通过听课、磨课、评课,结合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积累,作者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作了思考:评价一堂语文课如何,不能仅看教师表演得如何,或简单地看课堂气氛怎样,更主要的是看在这堂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注重有效生成。好课犹如春雨润物,好课让人怡情广识,好课让人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