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只有敞开学生阅读的心扉,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融入幸福的阅读欣赏之中,体会读书的一种快乐与幸福,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喜欢上阅读,和书结缘。  相似文献   
22.
红旗渠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遵循技术设计和规范原则历时10年完全依靠人工修建而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技术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广泛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运用技术哲学的基本原理,从技术与人性、技术对社会发展之促进、技术对和谐生态观之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红旗渠工程进行了哲理探讨,指出了红旗渠工程作为一项大型引水工程,从设计构想、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都体现着现代技术观的"善""美""和",蕴含着技术与人性、技术与社会发展、技术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之关系.  相似文献   
23.
探索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必,员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和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应突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4.
25.
传统的美术课强调学科中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满堂灌”的现象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美术素质的提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并改革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主体潜能,发展美术素质和审美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建构的。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26.
小时候,常常为牛郎和织女只能在每年阴历的七月七于鹊桥上相见一次而感到伤怀。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领悟到:其实牛郎和织女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因为他们彼此用爱搭建的心灵之桥是无论多宽的银河都无法阻隔的。又是一个“月落繁星满天”的晚上,望着窗外静谧的夜色,我不禁想起了我和我的学生们。走出大学校园,踏上神圣的讲台已近四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子里,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构筑人间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以我为基地,我的学生以他们为基地,用我们平日收获的苦辣酸甜建构着一座沟通我们师生彼此的心灵之桥。虽然有时会遇到“狂风”,有时…  相似文献   
27.
高校是育人的圣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高校除了要提高教学质量以外,还要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积极地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这和学生的品德形成有非常大的关系。笔者针对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情境性问题是指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问题.情境性问题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应用与创新是设计情境性问题的两条思路;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情境性问题的准则.  相似文献   
29.
教师与学生有特定的审美方位,教师特殊的审美方位决定了他是使审美主、客体达到和谐统一的桥梁。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美,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厚的诱惑力,将学生带进引人人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获得全面提高素质的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0.
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过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向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客观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