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形势:国企改革使大量工人下岗,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适应新的形势进行调整,这将使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减弱;农村劳动力表质低下,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不相适应等,这些都 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难度。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必须广 开思路,采用多项分流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我国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都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到1957年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使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严重失误。这既有客观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理论认识根源。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对做好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河南6900多万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农村“普九”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让更多农民更快、更好地走出土地、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让更多农民在观念上得以转变,在知识上得以提高,在技能上得以加强,从而推动河南“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革命史教学“满堂灌”、“讲”风盛行,直接制约着学科功能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专题讲座与集中答疑教学,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一次尝试,意欲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王艳成 《天中学刊》1998,13(6):85-8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发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呈现四个特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和权利的分配;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自由平等的利益均衡;面临市场化带来的社会诚信日益缺失,传统伦理道德不断解构。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演变,聚焦在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1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人口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若干年内我省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表明,从河南实际出发,在多项分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省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认真分析我省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是推动我省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陈云对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陈云对大后方党组织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依据当时国情和对过去白区党的工作经验的总结,明确提出了大后方党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针对大后方党的长期秘密的特点,提出了"党内小党外大"的指导方针;鉴于敌人企图一网打尽我党组织的险恶局势,提出了大后方党组织必须建立"杂乱无章"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根据大后方是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环境条件,强调了各级党委必须成为"国民党通",学会和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争取革命力量的工作方法;吸取过去白区党组织缺乏外层掩护而遭受打击的教训,制定了大后方"党内工作是秘密的,党外活动是公开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0.
哲学社会科学是和谐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家资源、理论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和政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