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相似文献   
42.
散文、随笔在钟敬文先生一生的著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他长达一个世纪的学艺生涯,可以说就是从年轻时候的散文写作起步的。1924年和1925年发表的《水仙花》和《荔枝》的等多篇咏物的散文,受到好评,使他获得了进军学艺天地的信心,为他开辟了学艺的坦途。信心是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有了信心,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去实践,而勤于实践,最终才会获得学艺的丰硕的成果。他的第一本书就是1927年出版的散文集《荔枝小品》,他自己写的《题记》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兴奋和喜悦之情,从中可以知道他是如何看重他学  相似文献   
43.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与艺术家,苏轼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多有切身体会,其文艺观点因此往往能切中要害,点出关键,深化前人的相关理论。在艺术观察论中,苏轼分别从实证性、超功利性和事物普遍性的角度作了全面阐释。苏轼所论及的"灵感",是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由外物触发而生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苏轼的"成竹在胸"说,则提出了构思过程中"心中视象"的三个特点:完整性、生命性与诗意性。苏轼还提出了"随物赋形"的艺术表现论,意在强调诗意传达时"行止天成"的自然笔致与重"活"重"变"的"活法"观念。在艺术风格方面,苏轼赋予"枯澹"以极高地位,并指出其内涵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从一种张力性的视角拓深了前人对冲淡诗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44.
45.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46.
“隐”与“秀”是刘勰提出的创作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是唐以后才开始成熟的“意境”说的先声和理论准备。关于“隐”的含义,要用皎然《诗式》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以及司空图《与极浦书》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来理解。它不单纯是语言的含蓄问题,实际上是意境的创造问题。“秀”所指的是作品中能“以少总多”的、“万虑一交”具有特征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在艺术上能把全篇上升到一个突出的境界。它不仅仅是警句,更重要的是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描写。“隐秀”的生成是“润色取美”后达到的“自然会妙”。  相似文献   
47.
文学修辞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的产生与特定时期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有社会文化的根由.反过来,文学修辞一旦产生后,它必然渗透进社会文化,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也会产生影响与作用.本文的重点是论述社会文化对声律、对偶和用典三种文学修辞的影响:汉字文化是汉语声律的基础,佛教文化输入是汉语声律规则被发现的条件,南齐时期所流行的华丽文风则是汉语平仄相配的文学修辞广被采用的文化气候;汉字的音、形、义特性是对偶修辞的基础,崇尚自然的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对偶修辞的思想根基,农耕文明是对偶修辞的文化根据;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文化继承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每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士人崇尚的风气各不相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文学理论迫切需要整体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8.
在新时期近20 年的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历史理性是唯一的取向、人文理想是唯一的取向、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缺失三种艺术范式。由于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二者充满矛盾与张力,笔者认为应提出第四种艺术范式,展现“历史- 人文”的辩证矛盾;这一范式的特点在于以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光束烛照现实,批判现实,使现实还原为本真状态。在价值取向上则是历史理性中要有人文精神的维度,人文精神中则要有历史理性的维度。“历史- 人文”的辩证矛盾的根源在于现代工业文明自身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9.
潮来天地青——意识形态功能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0.
读书是我们所有的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这里说我们是指儿童、少年、成年、老年,所谓活一辈子,读一辈子。要是做学问的人,就更应该研究一下如何读书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