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心物关系是文学理论中一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西方提出和解决是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而中国则早在反映西周时期生活的《诗经》中就以"赋比兴"方法揭示了自然与人的文学关系。儒家提出"比德"说,道家提出"齐物"说,这两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了"心物宛转"说,既是对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文学关系的一次理论总结,又开启了唐以后的情景交融论。刘永济、徐复观、王元化三家结论基本一致,都认为"心物宛转"说的核心思想是"心境交融"或"心物交融"。论文在心理学意义上作出新的阐释,认为刘勰提出的从"随物以宛转"到"与心而徘徊",其旨义是诗人在创作中要从对外在世界物貌的随顺体察,到对内心世界情感印象步步深入的开掘,体现了由物理境深入心理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建构的审美心理场,"我"与景物已化为一体。因此,"心物宛转"说承前启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2.
当前描写封建帝王的历史文学和影视剧作品都是以忠与奸、善与恶、朋党与朋党(指党争)、满(或别的民族)与汉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为基本内核的,故事就在这些二元结构的模式中演进。以《康熙王朝》为例,不难看出作者把忠、善以及利用朋党矛盾、满汉矛盾作为肯定康雍乾诸帝的基本根据。这种依据是不可靠的。从唯物史观看来,如果一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帝王不能为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必要的条件,那就很难给他以正面的评价了。历史文学的作者起码要把自己笔下所写的帝王放到宏阔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看他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看他对于新生的生产关系采取什么态度。当代历史文学和影视剧回避历史核心问题,并高调评价皇帝的所谓千秋功业,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应当把历史内容还给历史,深刻总结历史,不以忠奸、善恶论英雄,重视历史的前提和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53.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54.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先霈教授就出版过《文学心理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与当时出版的那些“文艺心理学”一味介绍西方的知识不同,王先霈的书充满了对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追问和阐发。他似乎要证明中国古代也有文艺心理学。差不多二十年后,王先霈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我读后欣喜万分,我觉得王先霈有一种难得的对中  相似文献   
55.
文化诗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我们研究着的专业--文学理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6.
严羽诗论诸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诗歌在唐诗发展到顶峰之后,宋诗的发展面临超越的困难。但宋诗终于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生活于南宋的诗学家严羽对此提出了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并提出了“别材”说、“别趣”说、“妙悟”说、“入神”说,揭示了诗歌的题材的特征、审美本质、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至境。严羽诗说对宋诗流弊的纠正作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以现代的学术视野提出钟嵘的“自然英旨”说以论述诗歌自然之美;提出钟嵘的“怨悱”说以论述诗歌的审悲快感;重新提出钟嵘的“滋味”说以讨论诗歌的情感抒发。对于钟嵘的“品第”方法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58.
拙文《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下简称《略论》)在学报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的来信表示赞同,有的提出补充意见,邹大炎同志的《形象思维之我见》(以下简称邹文)一文则对拙文提出了批评。我认为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未弄清的问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要科学地阐明形象思维问题,那就需要大家从文艺理论、认识论、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想就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问题,主要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补充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兼答邹大炎同志对拙文《略论》的批评。我想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9.
全球性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文化和文学,有两个理论立场:文化进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理论都有其不足,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型的民族性”的立场,使我们的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又能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文化发展的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60.
作者们在写古代帝王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罗列,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东拉西扯,万般铺陈,这都是无济于事的,或没有意义的。作为现代的剧作者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分析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最终让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有所“感悟”和联想。评价帝王应该有三要点:我们的作者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天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