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作者们在写古代帝王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罗列,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东拉西扯,万般铺陈,这都是无济于事的,或没有意义的。作为现代的剧作者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分析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最终让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有所“感悟”和联想。评价帝王应该有三要点:我们的作者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天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  相似文献   
62.
读书是我们所有的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这里说“我们”是指儿童、少年、成年、老年.所谓活一辈子,读一辈子。要是做学问的人.就更应该研究一下如何读书了。  相似文献   
63.
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模式。我曾经多次带学生下中学去实习,对此种刻板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深刻的体会。我曾把它列为一个“公式”,即:释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  相似文献   
64.
梅韵是我大学读书时候的同班同学.50年的时间过去了,她寄来了<晚晴集>.时间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过一天常常觉得太长,可过去了50年却觉得只是瞬间.想当年我们都还是年轻的大学生,转眼已进入晚年.梦中常重现年轻时候的往事,似乎正在可攀登;醒来才觉得韶华已逝,青春已经寻找不回.人生易老天难老,景物已换地也新.  相似文献   
65.
以现代的学术视野提出钟嵘的“自然英旨“说以论述诗歌自然之美;提出钟嵘的“怨悱“说以论述诗歌的审悲快感;重新提出钟嵘的“滋味“说以讨论诗歌的情感抒发.对于钟嵘的“品第“方法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66.
抗战歌曲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饱含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永远体味它,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而奋斗的进程中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7.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童庆炳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童老师,您好!您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多年的著名专家,而且我们知道,您也一直很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今天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委托,非常荣幸有机会采访您,希望您能谈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童:深入的思考谈不上,但有一些想法,我很愿意就这方面的话题与你谈一谈。 邵:中学语文教材中包括大量的文学作品,按目前的普遍认识,语文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这些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您对语文教学目标这样的定位怎么看? 童: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以前我讲五种能力,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力、审美想像力、审美理解力和语言文字能力。现在我把这些  相似文献   
68.
中国在20世纪初步建立了现代文学理论新传统:西方文论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获得了中国视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获得了现代意义;20世纪中国作家和学人提出了新的观念,属于中国自己的创造;中国现代文论摆脱了封建主义的古典意识,获得了"新质",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溶汇和综合。  相似文献   
69.
70.
《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及其观念,最初是以情志为本的,与西方的以事件为本大异其趣。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的范畴被反复提出讨论。首先,刘勰突出提出"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古典与新声中徘徊,反映出他的折中主义思想倾向。其次,刘勰全面揭示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运动,"情以物兴"是情感从外物移出到作家的内心的过程,"物以情观"则是情感从作家内心移入到对象的过程。从"物感"论到"情观"论,恰好构成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全部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中华古文论中"情观"论,因此我们应对刘勰的"物以情观"的理论以更多的关注。再次,中华古代诗歌作为情的表现,需要把情客观化,因此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就不自觉地创造出赋比兴三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刘勰对"兴"特别重视,且认为兴才是诗的本质所在,汉代以来的辞赋家重视"比"而不重视"兴",是"习小而弃大"。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或整个文学的规定有三个序列,第一序列是"道",第二序列是"情志",第三序列是"辞采","情志"作为第二序列中心,上可推及到"道",下可联系到"辞采"。因此,"情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很重要,属于本体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