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再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英雄史观”,是作品的客观存在,有目共睹。问题是:应褒?应贬?功欤?过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与对这部名著的主题论、人物论、艺术论、版本论等方面的热烈程度相对比,可说显得死气沉沉了。但是,据我了解,长期以来,“英雄史观”主要是被视为《三国演义》的一大诟病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缺陷在于“歪曲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游记》研究发轫于“五四”初期,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大师筚路蓝缕,奋力开拓,除了论定《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为吴承恩,还对作品本事的历史渊源、人物原型、思想与艺术特征、八十一难的历史依据以及其中的文化象征内涵作了全面考评,有力地推动了《西游记》研究汇入现代学术的进程。不过,其时文献资料相对薄弱,历代文本搜罗未全,故而研究亦很难深入,且难免存在一些疏漏错失。正如鲁迅当年感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14.
武松与燕青都曾遭遇来自女性形体和情感的诱惑,但由于所持的态度不同,以及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潘金莲与李师师两位女性的命运归宿也随之截然不同:武松成了一场血腥杀戮的刽子手,燕青则成了一个美丽神话的缔造者。将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水浒传》新旧价值取向的交织,从女性观念这一特殊的侧面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女作家张爱玲曾在一篇妙文中,将创作比喻为生儿育女,每一个作品诞生都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中有孕育的辛苦,阵痛的快慰。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一个母亲不对自己的儿女给予万分的疼爱。张爱玲的坦率引起了许多作家的共鸣,“文章是自己的好”也成了文人共同的信念。这便是有趣的文人“自恋”。应该说,它是一种极自然、极普遍和极古老的情感体验。古希腊神话中就有美男子纳西瑟斯孤芳自赏,坠水魂化水仙花的自恋母题。在文化悠久的中国,自恋也可谓古已有之,自古亦然。举其显例,如东周末年的吕不韦,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之后,著《吕氏春秋》,自以…  相似文献   
16.
李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巨大而又毁誉掺杂、评价不一的人物,身前其思想被视为异端,多遭贬斥,著述亦屡被禁毁,一些封建卫道士甚至在他晚年居地湖北麻城策动了一场震惊朝野的“逐李运动”,万历皇帝朱翊钧闻讯后朱笔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着厂卫五城严拿治罪”,终于将其迫害致死(据《明实录》)。然而身后声名逐渐苏醒,至晚明启蒙思想兴起之际,覆被奉为精神领袖,如表中郎诗云:“李贽便为今李耳,西陵还以古西周。”大约三个世纪之后,“只手打倒孔家店”的“五四”健将吴虞首作《明李卓吾别传》,便赫然刊登在《进步杂志》上,对李…  相似文献   
17.
探求《西游记》的主题决非易事。自《西游记》问世以来约四百年间,历代研究者对其主题的探求可谓多矣!仅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举:“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文词甚繁。”而后又有“阶级斗争”一说挟时代风气之力盛极一时,一统天下,《西游记》因此成为农民起义的形象教科书而显尽风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游记》  相似文献   
18.
曾有古代先哲说过:“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即是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七彩人生,唯美以求。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渴求美,享受美,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伟大的审美创造。对于英姿勃发、风华正茂,而又充满几分浪漫情怀的青少年来说,也许最为心仪的是形体外貌之美吧!挺拔的身姿,姣美的面容,优雅的风度,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和自信呢!然而,万事万物,“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极必反,如果把追求形体外貌之美推到极致,而忽略了内心精神和人格修…  相似文献   
19.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榖,以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充四库全书馆编修官。辞官后,历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等江南著名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著有《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编选散文集《古文辞类纂》,流布极广。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主要代表,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等散文名篇传世。这些文章在状物写景方面意境开阔鲜活,多有佳句,如写黄昏登山远眺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凝练简洁,气象生动;写石立潭中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一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自去年第4期起推出“古诗文珍赏”专栏,恭请著名高校专家撰写。这些文章选题广泛,语言规范,文风清丽,读来亲切、流畅。特别是作为“学者型”文章,除了鉴赏古文,还兼涉文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气息,这对中学生朋友确有不小裨益。本期文章即涉及“新儒学”、“六经”、“韦编三绝”等文史知识,其中尤以对“入世”、“出世”这两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评介、阐释最为详实。读者可根据自身实际予以体会、感悟,相信定会有所启迪。——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