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以网络学习情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的理论为依据,从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在网络学习中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情境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网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网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2.
近些年来,我国汉字识字教学改革搞得红红火火,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总体状况还不太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正确对待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本文重点对一百年来我国识字教学改革的状况作一简要回顾,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推动识字教学的开展提供些思路。  相似文献   
53.
王筠认为,蒙学教育要依据儿童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育更是如此。"学字亦不可早",是王筠在其关于蒙学教育的著作《教童子法》中针对写字教学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当前,许多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点的引导,及早的让幼儿学习写字,殊不知这恰恰给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带来一定不良的影响。因此,《教童子法》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深究。  相似文献   
54.
耿红卫  刘宁 《教育评论》2014,(3):141-143
传统写作教学在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下成为当时语文教育的重心,长期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体系。20世纪以来,随着语文的独立设科、白话文运动的推行,以及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引入和借鉴,人们对写作教学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发展。白话文写作教学逐渐取代文言文写作教学的主体地位,写作教学的目标逐渐明晰,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写作教学内容逐渐得到认可,写作教学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近现代写作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  相似文献   
55.
语文教师更要关注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等有关书籍和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借鉴和吸收优秀理论成果,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争取创新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6.
近十年来,语文教育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师生地位的再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对语文概念的误解、弱化语文知识、人文性泛滥、学习方式的自流、教师主体地位的失  相似文献   
57.
《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变色龙》都是幽默讽刺的经典之作,但二者的幽默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幽默是"黑色的",是荒诞不经的,又是严肃的;后者的幽默是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再现。两种幽默风格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和艺术特征都很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58.
叶圣陶的养成习惯教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必须通过抓好开端、从小事做起、加强实践等方式来实现;要使学生有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养成良好的自学、听说、阅读、写作习惯。他的养成习惯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59.
对新乡市4所中学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发现青少年在上网时间、地点的选择,对网络的态度和目的,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以及网络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是由来自个人、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60.
叶圣陶作为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因其涉及了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本文着重从叶圣陶关于德育观、养成习惯教育观、导学自学教学观三个方面,来谈他对20世纪中国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