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叶圣陶作为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因其涉及了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本文着重从叶圣陶关于德育观、养成习惯教育观、导学自学教学观三个方面,来谈他对20世纪中国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中国的考试之风愈演愈烈,名目繁多,几乎是无处不考。为什么中国人对考试如此热衷呢?对此问题。时下也有一些解释,但都显得有些泛化.因此不太令人信服。我们试图从中国人忧患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其背后的原因,对中国考试作出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3.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师范类专业认证为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制定了评价标准,对培养实践创新型的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更新教育理念,以课程改革带动实践活动创新;分阶段稳步推进,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实习模式;坚持产出导向,重视师范生创新型毕业设计;坚持“评-建-改”多循环评价理念,落实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对于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战略目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有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有教的只是书,只是要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这就是中国之教育!"  相似文献   
65.
新课标实施近10年来,语文教育中出现泛人文性而弱化科学性的现象。而科学性的确立与科学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倡导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同时,而不能自已贬低其科学性。其实,科学主义是随着17世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  相似文献   
66.
青少年通过网络社交可以满足自身的交际需要,提高与人交流的自信心与信任感,进而培养开放、平等和独立的人格特点.如果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极有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构筑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平台,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7.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子系统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入,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因此,首先应当和谐发展,发展和谐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在所有教育中,基础教育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全面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所以,基础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等的能力,同时又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为此,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更应当健康而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8.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新的课程类型,它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实施主体的自主性和运行的过程性等显特点。实施步骤上分为准备、实践、评价三个阶段。在具体开设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观念,敢于应对一切困难,避免形式化,将课程的新理念、新思路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9.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得到广泛的实行,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却出现了很多偏差与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同期,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或许会对我国的研究性学习有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0.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与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本文首先从特定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和逻辑立场三方面批驳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之谬误,而后从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研究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程科学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