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发起的“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1至1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治安教授:我们今天讨论课的名称是元代及明前期的社会变动。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宽泛一点,但是它的影响面、重要性、理论性也比较突出。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就这个问题,做一次课堂讨论。数十年来,唐宋社会变迁一直是隋唐史、宋史和经济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这是一个颇有理论意义的讨论,确实能给古代史学者,特别是元明清史学者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稍有遗憾的是,关于元代及明前期的社会变动,几乎无人问津。国内外元史学者研究具体问题较多,但对元王朝给予中国古代后期社会的深重影响注意不够。即使有所涉及,也只限于军制、分封制、对外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当然,电视剧所追求的是引人人胜、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所以,往往既有史实又有虚构。而作为史学工作,理应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相似文献   
14.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财政不仅是财经史领域的重大课题,而且与本朝的政治、军事都有较深的联系.通过财政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较深入地了解明朝的经济犯罪等腐败现象,以及它灭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全文检索电子版25史,主要有台湾瀚典全文检索系统·25史、四库全书·24史、陕西师大汉籍全文检索系统·25史、亿友数字图书馆·25史等。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对胡惟庸优宠多年 ,胡对朱也较为恭顺 ;胡的权力未被彻底架空 ;胡被杀的原因不是擅权和谋逆 ,而是结党和乱法 ;废行省是地方军政分开的总结和制度化 ;朱元璋废相并非仅因胡惟庸 ,而是对丞相制度不满 ,其“天子总六官”的政治理想与猜忌好杀的性格 ,导致抓权与放权的丞相无一善终。而传统观点认为 ,朱元璋与胡惟庸争斗有年 ,朱在架空相权后借故将胡杀死  相似文献   
18.
瓦剌的兴衰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师北伐中原。第二年大军逼近通州,元顺帝望风北遁。此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刺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刺的渊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卫所制为主,后一阶段以镇戍制为主。在卫所制下虽可防止“强臣握兵”,但兵将互不相识,战斗力往往受到影响。所以,明中期以后以卫所为基础而又不同于卫所制的镇戍兵制,逐渐在边兵与外卫中居主导地位。镇戍制虽有非经制的一面,但其基本精神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从卫所等抽选精兵(或招募)以增强战斗力;二,兵将团操训练,使将有常兵且兵马集中;三,以督抚分寄的方式赋予地方大员以稍大的兵权。一句话,镇戍制属临战体制,与京营兵制有相似之处。在镇戍制下,督抚的兵权虽略有加大,但仍然受到限制,兼之国家核心武装力量(京军与边兵)的军饷由中央提供,这就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尽管镇戍兵制以守为攻,趋于保守,但它对支撑大明江山起了一定作用,对清绿营兵制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