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  相似文献   
22.
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在评点体例上,有传中夹评之体和选评批点之体的承传;在评点方式上,有言简意赅的精评方式和浅易周遍的细评方式的承传;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从内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相似文献   
23.
谈“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①胡建次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常有人以“味”论诗,这一现象,一直断续贯穿着我国古典诗论发展的始终,使“味”逐渐成为古典诗论的一个重要历史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几个主要发展阶...  相似文献   
24.
我国古代诗文评点的承传,在体例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传中夹评之体,二是选评批点之体,三是评中带校考之体。古代诗文评点体例的承传,从内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相似文献   
25.
在我国古代言意之论中,有一条言不尽意论的承传线索。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此论题展开了反复辨说,最终认识到语言具有“有定”与“无定”的二维性特征。之后,言不尽意论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为从专注思辨的角度转替到结合文学批评加以论说的视点之上。大致从唐代开始,意在言外论开始成型并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一直导引着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审美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26.
我国古代诗味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成型期,唐宋为发展期,元代为承传期,明清为完善期;古代诗味论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称名的扩张性、内涵的多样性、阐说的层进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7.
我国古典词学中的词情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由宋至明为孕育与发轫期;清代前期为凸显与拓展期;清代中期为承传与充实期;清代后期为深化与完善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标树,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对词情表现与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  相似文献   
28.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9.
元好问的唐诗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创作宗旨上,提出"以唐人为指归"之论;2.从雅正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的唐诗观;3.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晚唐作派.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相似文献   
30.
南宋唐诗文献工作的深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唐集校勘、整理工作进一步发展,杜甫、韩愈等人诗集注释达到空前繁荣,诗作系年与诗人年谱编撰进入新阶段,大型诗歌总集汇纂开始启动。这为后世唐诗学的盛兴和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