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清节堂是清代设立的专门收留和救助贞女节妇的慈善机构。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清代江苏地区清节类慈善机构有了显著的发展,传统的贞节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形势是刺激和推动清节堂设立的主要原因。清节类慈善机构的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严密等特点。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节类慈善机构的创建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2.
育婴堂是清代设立的专门用以收养遗弃婴孩的慈善机构。在清朝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清代扬州地区的育婴慈善机构有了显著的发展,育婴堂几乎遍及当时扬州各州县。在育婴堂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中,以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育婴堂的运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经费不足等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53.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作为黄河和漕运的保护神,金龙四大王崇拜的兴起和明清国家的治黄保漕活动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是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金龙四大王崇拜尤为盛行.金龙四大王崇拜在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的传播主要得益于明清国家及地方官员的推动.相比明代,清代苏北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庙宇数量更多,分布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5.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徐州由于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地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驿站机构发展到后来,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徐州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6.
《使华丛咏集》是越南燕行使者阮宗窐乾隆七年(1742)至十年(1745)以副使身份出使中国期间的见闻记录,收录了其沿途所作的诗歌,是研究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中越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根据其诗文可知,阮宗窐由越南出发,经广西、湖南、湖北等地抵达南京,再渡江至扬州仪征,并由此沿运河北上直达北京,故其《使华丛咏集》中留下了众多有关运河交通及水利设施、城镇风貌和名胜古迹的诗歌和注文。尤其是诗歌前面的注文,多为地方志等史料所不载,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运河的历史变迁及其沿岸风土民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善的时期。明清时期常州地区出现了包括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义庄在内的众多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慈善机构的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管理明确、成效显著等特点。以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在慈善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8.
《漂海录》是朝鲜人崔溥在其归国后所写的有关中国行程的经历日记,该书对于明代运河交通和沿岸风情的记载,可谓极为详细.苏北段运河作为明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关于苏北段运河水利及其沿线的交通设施、城镇乡村和名胜古迹留下了极为详细的记载,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苏北段运河的发展情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清代顺治和乾隆年间先后有荷兰和英国的两支使团来访中国,京杭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来华使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京杭运河的记载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他们的观察与描述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代京杭大运河的认识。  相似文献   
60.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