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班上能人辈出。一个个高手,便是一张张“名片”。那个“学习名将”,一入考场便威振八方;那个“校园歌手”,—上舞台便星光四射;那个“网络高手”,一进网吧更是如鱼得水。悄悄告诉你,我嘛,其实也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校园才女”。那一日,轻风摇曳,春暖花开,窗外的树叶映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巧的是,老师传授的内容也充满着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62.
萧珞 《今日中学生》2013,(11):18-21
习近平:节俭应成一种自觉新年前夕,习近平在河北省委书记的陪同下,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特困村骆驼湾村。习近平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家,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  相似文献   
63.
【题目】"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熟悉的诗句,是我们童年时最为动听的声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气势磅礴的词曲,是我们少年时最为铿锵的歌谣。是啊!黄河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64.
【真题再现】 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从“记住这一天”到“我眼中的色彩”.从“在学海中游泳”到“黑板上的记忆”。上海市的中考作文题,一直让人感到清新而精巧。  相似文献   
65.
佳作链接一 一只邮筒的苦恼 一考生 我是一只邮筒,一只位于上海外滩的邮筒.我每天都默默无闻地站立在路边,承接着数量不多的信件和明信片,生活悠闲而惬意.可是,突然,我就成了网红. 事情还得从前天晚上说起,一个叫鹿晗的明星溜达到我的身边,一时兴起与我照了一张合影.据说他把这张合影发到了微博上,很快便吸引了大批粉丝迅速将我围观,让我惊叹的是还有不少粉丝特地从外地赶来与我合影.这些粉丝精力旺盛,排队的时候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走到我跟前就又亲又抱,光天化日之下,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相似文献   
66.
上海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一直以一种清新而精致的姿态,相对稳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这种“稳定”风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题型上看,上海市中考作文连续多年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试及评判的公正,因此对上海考生而言,在熟悉其他题型写作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命题作文的出彩技巧尤其重要;从内容来看,从《记住这一天》到《我眼中的色彩》,从《在学海中游泳》到《黑板上的记忆》,  相似文献   
67.
真题回放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40分)题目一:那份不一样的真情题目二: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忧伤)要求:若选题目二,请先从“快乐”“忧伤”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写作指导怎样才能让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甚至脱颖而出呢?下面几点至关重要。一、仔细审题,确保主题准确。考场作文,切不可随意选题,更不可草率成文。要知道,下笔之初,拿出三五分钟的审题时间,是非常有必  相似文献   
68.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好习惯,那就是守时。有一次出席自己公司的领导层会议,柳传志迟到了7分钟,结果他自罚站了半个小时。原来那天电梯故障,柳传志被困在里面足足有30分钟。同事劝他,今天只是一个意外。罚站就不必了吧。柳传志却严肃地说:“我是对同事们的时间负责!’,柳传志告诉大家,在一些中国企业家眼里,有时因为工作或意外情况。迟到或许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外国同行们的眼里,却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在别人眼里,中国的这些杰出的企业家或官员都不守约,普通百姓就更难说了。  相似文献   
69.
[作文考题1]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时候,他们的成长需要关心爱护,需要教育引导,需要批评鼓励,需要宽松净化的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70.
“觉悟”一词,是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用语。谁“觉悟”高不高,“觉悟”还有高低之分。凡事滥用,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乃至连“觉悟”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并未弄懂。“觉悟”应该首次诞生于佛教,“觉”与“悟”都是梵语,将二字放到一起,是指领悟教义的真谛。“善良是种觉悟”,“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