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6篇
科学研究   2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着装实验     
乔恩·莫利先生是美国著名的形象设计大师,他曾做过一个着装实验。着装实验的目的是要搞清楚:按照社会中上层人士的习惯着装,或按照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习惯着装,人们将如何看待他们的成功,将如何与他们相处。着装实验是分下面两部分进行的:首先,他调查了1632个人,给他们看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但他故意宣称,这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张照片里的人穿着社会中上层人士常穿的卡其色风衣,另一个穿着社会中下层人士常穿的黑色风衣。他问调查对象,他们之中谁是成功者?结果87%的人认为穿卡其色风衣的人是个成功者,只有13%的人认为穿黑…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发现,在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都争先恐后地寻找食物、搬运食物,可以说是相当勤劳。但有少数蚂蚁则什么活也不干。它们,被科学家称之为懒蚂蚁。为了深入研究这些懒蚂蚁在蚁群中如何生存,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他们在这些懒蚂蚁身上都做上了标记,然后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并  相似文献   
13.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31):I0002-I0002
2007年教师节前夕,我出差到盘锦市,抽时间特意看望了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顺便给他带去了我新出的两本书,序是他写的。  相似文献   
14.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10):7-I0002
魏书生老师在和青年教师谈心的时候,多次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每月给的工资不变,放在你面前两副工作担子,一副100斤,一副200斤,挑哪一副占便宜?”“有的青年教师说:”“当然挑100斤占便宜。”  相似文献   
15.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29):I0002-I0002
1985年,年仅35岁的魏书生老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魏书生的名字,像一颗恒星,闪耀在校园的天空,闪烁在学生的心灵。正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吕叔湘所说:"魏书生同志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时代需要更多的魏书生,祖国需要更多的魏书生,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魏书生。从本期起,本刊将与漓江出版社联合推出"魏书生的故事"专栏,向全国广大读者介绍魏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读后让人有一种感动,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但愿本专栏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魏书生,学习魏书生;有助于读者收获更多的真善美,收获更多的自我超越和出类拔萃;有助于读者在平常、平淡和平凡的生活中,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从从容容,快快乐乐。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年仅35岁的魏书生老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那年,一次魏书生从盘锦市到沈阳市出差。列车上与他对面而坐的是位老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忧心忡忡,沉闷不语。列车快到沈阳的时候,列车员开始验票,其他乘客都  相似文献   
18.
1974年,魏书生因赞扬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不满某些"运动"而受到批判。某一位厂领导从他的日记、文稿中整理出他的"反动言论"竟达108条之多。有的时候,他一天要挨三次批判。他被调离了政工干部的岗位,下放到车间劳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改造。  相似文献   
19.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15):6-I0002
魏书生当中学校长的时候,有人曾经问:"现在学生厌学,教师难当,经费难筹,学校难办,你怎么每天还干得兴致勃勃?"  相似文献   
20.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12):7-I0002
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庭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