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 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 )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的学习活动。2 .开放性、实践性 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 ,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3 .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13.
孟然然  詹燕 《科教文汇》2011,(23):73-73,129
高职高专的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却难以发挥其作用。本文从现实的学情、教情入手,分析应用写作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写作教学,探寻应用写作教学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詹燕 《科教文汇》2011,(32):32-33
在对大班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诸如不易管理、学生缺勤多、上课效果欠佳等难题,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及学习要求,向学生推介好的学习方法,严格考勤制度,全身心投入教学,这些能切实有效地改变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詹燕  宋红华 《教书育人》2012,(24):15-17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加强当代高职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流行语属于一种社会方言,是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一种鲜活的话语形式。为了解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定义、来源及产生方式、分类、特点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7.
詹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34-34,35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工具。公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行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办文人员由于不通晓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规定,撰写公文时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文不规范、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公正性。下面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些浅析以引起注意。 1、上行文没有签发人。新《办法》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样,一来主要领导可以对文稿进行最后的校准把关;二来…  相似文献   
18.
詹燕苗 《海南教育》2014,(12):49-49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精心创设符合交际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说话情境中去。本次口语交际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展开,是对本组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为了达到使学生有话说、乐于说、会倾听的教学目标,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小小制作家"、"小小解说家"和"小小评论家"三个特定情境。  相似文献   
19.
一、素质与教育“教育”是个多义词 ,这里用的是它作为动词的意义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教导、启发”。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素质”都是可以“教育”呢 ?素质与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孙喜亭教授在《素质·发展·教育》一文中把素质分为四种 :(1)先天素质 ,(2 )身心素质 ,(3)德才素质 ,(4 )国民素质。他这种分法较便于素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依我理解 ,四种素质中 ,“国民素质”是其他三种素质的综合 ,是素质教育的总目的。我们先把国民素质放在一边 ,看前面三种素质 ,自然就会发现 :它们并不都是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研究古代作品的时候 ,要把作品和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去考察分析。因之 ,如何看待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 ?首先 ,我们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民”的含义是不同的。但只要作者是站在进步势力一边 ,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喊出了人民的呼声 ,那么这部作品就具有进步意义。反之 ,与人民为敌 ,阻碍历史的前进 ,就只能是文学遗产中的糟粕。其次 ,是看对待统治者的态度如何。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 ,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