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中央电大艺术欣赏课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为主导思想,着重处理好各部门艺术间、欣赏理论与实践、欣赏原则与欣赏者个性、欣赏有限的作品与欣赏更多的作品、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等方面的关系;使该课程教材建设对远距离教材建设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2.
参考答案镇空 1)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胡应麟十种2)韩愈柳宗元骄文 古文3)传奇4)高样明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5)出塞卢思道薛道衡边塞诗6)王绩野望7)上官仪上官体六对八对8)沈约沈侄期宋之间9)闻一多戏为六绝句10)卢照邻 骆宾王王勃杨炯川骄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2)张若虚贺知章春江花月夜13)修竹篇序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感遇14)张说次北固山下15)恬淡孤清闻一多唐诗杂论16)政治诗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17)苏轼山水诗画18)凉州词听玉门关吹笛19)崔颗黄鹤楼20)王昌龄边塞诗赠别诗闺怨宫怨诗21)反映作者早年的坎坷遭遇反映人民疾苦燕歌行七言歌行22)千树…  相似文献   
33.
澳大利亚远距离教育及其方法:一个概念体系[澳]詹姆斯·C·泰勒谢孟译詹姆斯·泰勒教授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土温伯城南昆士兰远距离教育中心(以前的达会·唐斯高等教育学院)的主任。他在1982-1988年曾担任过国际远距离教育理事会研究委员会的澳大利亚代表...  相似文献   
34.
1 复习的范围和要求 从总体上说,通过基本教材和电视授课所体现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是期末复习的范围。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二是这时期文学史上的重点学习作品;三是对这时期的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部分重点学习作品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5.
在《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的“思考与练习”里,出有填空题160道,选择题55道,名词简释174道,简答题55道,补充问答题39道,加上教学大纲所列的70道复习思考题,总计553道练习题。它们不仅基本上覆盖了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部分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展示  相似文献   
36.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都已经把语言的运用当做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待。这无疑是正  相似文献   
37.
试论教学片片头创意谢孟一在日前关于影视的书籍里,几乎见不到对片头的论述。尽管近些年来电视栏目的片头花样繁多,制作精美,但很少有人公开对其得失加以总结。至于教学片的片头,更是常常被人忽视。我们难以见到这方面的评说或研究。探其原因,除了片头的叙事长度有限...  相似文献   
38.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学期讲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 本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史课,也不同于作品选讲课,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它既系统地传授文学史知识,又具体讲授重点作品,即在文学史的框架内解释分析作品,而讲析作品时又注意与文学史的有关问题相衔接和配合。抓住课程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吸取知识,把握要点,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9.
现代教育与远距离开放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蓦然回首即将离去的一百年里地球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恐怕无不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深感震惊。我们知道,在生产力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徘徊了近200万年;由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缩短为约5000年,而由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则仅用了1600年。近代重大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之间的时间越来越短。如从1780年出现蒸气机到1873年出现直流电动机、1888年出现交流电动机仅用了大约100年;从19世纪中叶出现电子管到20世纪中叶(1948)出现晶…  相似文献   
40.
1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本学期讲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本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史课,也不同于作品选讲课,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它既系统地传授文学史知识,又具体讲授重点作品,即在文学史的框架内解释分析作品,而讲析作品时又注意与文学史的有关问题相衔接和配合。抓住课程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吸取知识,把握要点,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