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2.
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中文师范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快高校中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3.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24.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25.
“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在中国关学思想史上,司空图用“辨诗味”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审美诗学理论,他所追求的美学理想就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味外之旨”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文艺心理美学思想史上,“气”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如果认真追寻一下中国古代文艺心理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渊源的话,就很容易发现“气”的重要地位。在对于文艺的起源、形成和功用的解释方面,古人一向对“气”非常重视,视之为一切文艺创作发韧的起点和内在动因,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和最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7.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代学批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这就是用诗性言说方式来传达鉴赏和批评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批评提供了诗性言说的理论范式,古代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维”、“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和体现出的批评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29.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30.
含蓄是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含蓄美是在主客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具有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诗学的含蓄美,具有其赖以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