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1 毫秒
51.
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是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平台。论坛旨在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的创新思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2.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使用活动,构造了新的教学环境,生成了新的教学关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的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蕴含在信息技术与使用者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具有体现方式(学习者身体的延伸)、解释方式(学习者语言的拓展)、背景方式(学习者认知的场域)和他者方式(学习者交流的对象)。技术使用者需要在知识层面分析深度融合中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在价值层面阐释在深度融合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在伦理层面判断如何在深度融合中更好使用信息技术。为优化技术使用,需要由既定设想到情景应用,促进由预设性使用实现创造性使用;从关注技术实体到变革教学关系,实现由个体性使用到社会性使用;根据教学需要创新信息技术,增加技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3.
为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国中学阶段实施混合学习,成为复学后的新型学习方式。美国在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国际K-12在线学习协会与纽约市实验学校合作实施混合学习,并制定了《在学校层面实施混合学习的路线图》,提出了实施混合学习的六个要素:领导力、专业发展、教学、运营、内容、技术,设计了混合学习质量的评估原则。美国中学实施混合学习体现出突出特点:中学领导定期视察实施混合学习状况,及时交流反馈;多维度制订实施混合学习计划,不同阶段任务明确具体;强调混合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跨校合作,多校协同推进实施混合学习。对我国中学实施混合学习的启示: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统筹混合学习的规划与发展;提高教师技术与资源应用能力,发挥混合学习引导者的作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挥混合学习的主体性;实现资源普及与共享,优化混合学习的环境;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方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4.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臣 《电化教育研究》2011,(2):111-115,120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的管理活动应该吸取历史上同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不断审时度势,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电化教育机构的发展沿革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活动和管理机制四个层面,深入分析中国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反思得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55.
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视阈来关照教育技术,可以挖掘并实现教育技术的更多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承担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几种桥梁的功能价值如果能够综合发挥,教育技术就可以开拓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教育技术作为历史与现实之间桥梁的价值与实现。  相似文献   
56.
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还构建了工具教育理论,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陶行知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教育中如何应用工具,而且在实践中利用工具开展民众教育和战时教育。解读陶行知工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下应用媒体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7.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为观看。根据分层传播理论,观看的过程包括视(感觉)、觉(视知觉)、记忆(信息存储)、表象编码(内容加工)和思维形成(意义建构)五个阶段。根据观看的过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为"看见"(即视觉感知,把握视觉表征的形式)、"看懂"(即视觉理解,分析视觉表征的内容)、"看好"(即视觉交流,产生知识传播的效果)。为了促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需要从观看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58.
网络教育空间的特征分析与价值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指出目前对网络教育空间的认识存在疑义,接着从历史角度考察空间的内涵,得出其并非事物的绝对存在,而为事物间的相对关系,然后分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种关系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空间的特征,并指出不同关系上的网络教育空间彼此依存、不可分割,最后阐述了如何实现网络教育空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9.
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探讨教育技术创新,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应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启示。根据技术创新哲学,教育技术创新是面向教育的,在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展开的,由技术设想到技术物品的创新性过程。其性质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包括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其价值是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根据技术创新实践的类型,教育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人文化、科学化、生态化和民主化四种。  相似文献   
60.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随着知识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视觉表征已经成为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新要求。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开展,然而缺少了观看者和制作者等因素,并且尚未剖析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信息论可以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理解信息需要先形式、后内容和再效用的过程,并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注重设计的特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形式分析、内容构建、意义解读和设计方法。其中,形式分析侧重于视觉表征符号结构的特点,内容构建侧重于如何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意义解读侧重于观察者解读视觉表征内容的过程,而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制作者制作视觉表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