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我国古代作家中,除杜甫之外,陶渊明是最为历代的人们所关注的作家,后代的大诗人几乎都受到他的艺术熏陶。然而,陶渊明又是历史上“歧异”最多的作家。自唐以来,各家对他议论纷纭,看法颇为不一。一九五七年后,在“左”的思潮影响下,陶渊明被斥为“反现实主义的诗人”、“尊儒反法的诗人”,他的作品被贬为“粉饰现实”、“宣扬阶级调和”的毒草。粉碎“四人帮”后,党清除了“左”的流毒,人们的思想获  相似文献   
52.
陈子昂的自我意识鲜明而强烈,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诗人深永的宇宙意识是自觉而明确的。在时间方面,他已超越个人的生命意识,演进为一种历史意识;在空间方面,他能忘却小“我”,瞩目于社会人生。他的忧患意识萌发较早,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浓郁、深广,升华为悯时忧国的思想情感,这明显高出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悲苍的孤独意识,出自爱国忧世的襟怀,是在探索时代与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沉沦者的孤苦无依,亦不同于隐逸者的孤独寂寞,而是一种伟大的孤独感。 陈子昂的自我意识是与群体意识相结合,跟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它不单属于自己,更属于社会与时代。  相似文献   
53.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赵治中!中文系①《孟子·梁恵王下》,朱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②《陈拾遗故宅》,仇兆鳌《杜诗评注》卷十一。 ③《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华书局排印本,第737页。 ④赵澹《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⑤《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引录《独异记》。 ⑥⑧⑨⑩(11)卢藏用《陈氏别传》。 ⑦《新唐书·陈子昂传》。 (12)《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1页。 (13)(16)(19)(23)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2、69、75页…  相似文献   
54.
陶渊明是孟浩然最心仪的人物,因而两人在生活道路、为人作风和审美趣味等方面,有着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遭际有异、接受教育与影响的差别,两人之间也就有明显的差异。从孟浩然服膺陶渊明及对陶诗的传承,可见陶渊明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55.
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说他“既超脱又忧患”,或“外表放旷而内心忧患”,都并不符合诗人的实际。  相似文献   
56.
一九三五年,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应苏联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之请,给青年科学家写了这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老科学家在新形势下对献身科学青年的殷切期望。 一九三五年,随着社会主义工农业改造的完成,国民经济装备了先进的技术,因而加速培养掌握技术的干部,就成了苏联头等重要的任务。一九三五年五月,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明确地指出:“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材,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他还把技术干部的培养,提到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决定用“干部决定一切”的新口号来代替“技术决定一切”的旧口号。  相似文献   
57.
千百年来,李词一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究竟从何而来?这问题颇为复杂,它需要我们从词人和读者两方面作具体深入的探索。 李煜传达感情相当独特,十分清晰,极为真挚,使词作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的潜能;后世的不同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与体验去阅读、欣赏,终于使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美感效应,艺术魅力的潜能转化为不同的心理能量。 那种把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归结于“写普通人”说、“包容”说和“变成”说,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58.
受一些文学史的影响 ,杨亿多被人们看成是“宫廷侍臣”、“御用文人” ;其作品多有优游岁月、富贵意态的描摹和清客闲趣的抒发 ,充溢浓重的馆阁气息和雍容闲雅的情调。然而 ,从杨亿在处州任上“政尚宽大 ,致岁丰稔 ,民咸德之”的政绩 ,其唱和赠答诗和感事咏怀诗多真情实感的流露 ,有自然质朴之风格 ,得出的结论就与前述说法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9.
最近,一个中学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据说,有人从“会作文的都能阅读,但能阅读的却不一定会作文”,“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通过作文去检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集中体现”这样两个判断出发,推出“读也是为了写”的结论,进而主张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中心。鉴于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以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  相似文献   
60.
陶渊明与社会和官场能平和共存,与友朋和亲人和好相处,行为与内心平衡相安,与自然浑融相剂,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传统上和谐的典范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