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1.
<正>鉴于传统教育的弊端,新课程的理念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于是,在新课程的实施推广中,什么是传统教学中的糟粕应该摒弃,什么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应该保留就成了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历次改革中都要面对。陶行知先生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中说得很好:“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态度,考虑社会个人之需要能力,和各种生活事业必不可少之基础准备,修正出一个适用的学制。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我们需要积极、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  相似文献   
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14.
一、新诗解题方略   (1)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已知”,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已知”,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经验,对这一作品的题材、写作的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经验。要密切联系课本学过的内容 (如做 1999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应联系学过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老师补充过的内容,自己课外阅读过的内容,影视中欣赏过的内容 (如…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6.
"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与"一致性问题"是教育领域的四个主要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面临的四大问题,其中,评价问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缺乏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写作教学目标的笼统性,教学的随意性,评价的终结性、全面性、主观性,导致目标、教学和评价环节中存在诸多不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问题提出参考方案,借助发展性评价促进日常学习,建立基于目标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促进学习"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郭家海 《学语文》2002,(3):10-1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幕人生的悲剧,一首人性的赞歌,读来让人震撼,引人深思。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在于作家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不同的灵魂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卑劣的的灵魂在世人面前彻底暴露,永遭唾弃,让高尚的灵魂沉在世人良知的心底,熠熠生光!  相似文献   
18.
郭家海 《学语文》2004,(4):21-22
2004年高考是建国以来高考最丰富多彩的一年,共有14套试卷,分别是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用)、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用)、全国卷3(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用)、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和辽宁卷。各家语文试卷基本上都秉承2003年的风格,很好地贯彻了“围绕考纲、稳中有变”的原则,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试卷的主客观题比例继续保持在30%和70%。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高考试卷终于如期而至,大家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全新的题型:实用类文体阅读。在此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权威的“样子”是考纲上的“题型示例”。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考纲上的示例选取了2003年上海高考卷的相应部分,这是一个重要的暗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